幼儿心理健康问答

摘自由孙云晓主编的《独生子女与心理健康》一书已摘目录:1、《怎么对待幼儿的逆反心理?》2、《怎样对待幼儿的提问?》3、《独生女太胆小怎么办?》4、《独生子爱发脾气怎么办?》5、《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6、《独生子女很自私怎么办?》1、《怎么对待幼儿的逆反心理?》问:我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可我发现他越来越不听话,什么都和大人对着干,有时还表现出很烦的样子。我想问一问,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怎样做,孩子才乐意接受。   答:儿童从2岁至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这种反抗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对他们的精神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力也不应改变这种现象,但讲究一点教育艺术,对于正确引导孩子则十分必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人认为,小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家长平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甚至不择场地申斥孩子,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对家长望而生畏。   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则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说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听从自己。   有的甚至为孩子护短,替孩子说谎,或是过分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孩子一旦明白了,会对父母的纵容感到羞辱和愤怒。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会愈发严重。。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算对孩子尊重与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对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应该这样做,并且鼓励他做下去。表扬不要言过其实,尤其避免在众人面前做不适当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或做坏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见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但批评也要实事求是。其次,当孩子遇到困难,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上的困难,处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麻烦等,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包办,更不要申斥他们为“笨蛋”。要关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帮一把,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做好而努力去做,并从完成任务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爱的玩具损坏了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们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种烦恼,就会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父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等。这样做会 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们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所以,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2、《怎样对待幼儿的提问?》问:我的孩子很爱提问题,有时他提的问题大人都想不到,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不理他吧,孩子非要知道,讲给他又讲不清楚。孩子爱提问好吗?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答:孩子在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问,正是通过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孩子才逐步熟悉了这个世界,适应了这个世界。父母几乎每天都要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回答错了,不但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知识经验,还会影响父母的教育威信。所以,回答孩子的问题,一定要严谨、慎重,切不可信口开河。   一个婴儿降生到这个大千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对他们来讲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所以,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奇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能促使孩子的大脑对刺激物产生兴奋中心,产生一种发现与探索的欲望。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是成才的必备因素。每一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好奇心,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格外重。可惜的是,随着童年期的过去,许多人的好奇心渐渐地消失了,这往往是由不正确的教育造成的。所以,我们在早期教育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各种“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不论多忙,都应该以热情的态度来解答。尽管有时回答起来很麻烦,我们也应尽力而为,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认识新的事物。   孩子的眼睛是万花筒,孩子提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些问题,父母亲可作正面明确的回答。但也有不少问题,会把家长搞得头昏脑胀,难以作答。外国一些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对儿童所提的问题,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为儿童还不能接受许多科学的道理,况且即使告诉他们,他们也转瞬即忘。回答儿童问题的目的既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又是满足他们对长辈的信赖心理,与其讲一大通高深的理论让儿童茫然失望,不如在不违反科学道理的前提下用有趣的回答让他们感到愉快。进而对大人产生更深的情感。   回答儿童天真的带有游戏性质的问题,首先家长要果断,迅速。多半孩子都能“磨”,大人越拖延,他们越逼得紧。父母绝不能用“说了你也不懂”、“我现在很忙,你别来搅和”,“傻瓜才会提这种问题”之类的话作为回答,如果这样,他们上学以后向老师提问就会有顾虑,惧怕得到同样的回答,因而不敢提问。   如果孩子提出的某个问题你不能解答,切不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以讹传讹,而应该去查阅有关资料或“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解答了孩子的提问,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更有利于指导孩子的学习。   孩子提问题表明他正在注意某些现象,并能把一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孩子见到、听到的事物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一般说,提出问题多的孩子,知道的也多些。所以,对待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切忌厌烦。应该因势利导,不断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到室外去活动,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新事物和环境。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对于从未见过的新鲜事,很容易激发兴趣,引发疑问。让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促进他们开动脑筋,发展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为了保护孩子探求事物的好奇心,家长平时与孩子说话过程中,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一方面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让孩子从小就慢慢培养爱提问的良好习惯。   牛顿从“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往空中”的思索中引发出“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从“为什么水开了,蒸汽能把壶盖也掀开”的思索中研制 出了蒸汽机。   在一个个“为什么”得到正确解答的过程中,你的孩子将扩大 视野,增长知识,养成勇于探索、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3、《独生女太胆小怎么办?》问:我们的楠楠今年5岁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孩子胆子较小,这可能与我们常常在她哭时,用老虎、狗熊等吓唬她有关系。我们注意这一点以后,就不敢这样吓唬她了,可不知怎的,这孩子胆子还是越来越小,还不如小的时候,现在自己连厨房,厕所都不敢去。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确实经常有年轻的父母来问,孩子胆小怎么办?看得出来,他们特别着急。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那么对胆小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进行帮助呢?   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听的有关“鬼怪”故事,或是电视节目中的恐怖情节引起的。所以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恶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胆小的孩子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哪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   如果家长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   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也达不到效果的。   孩子胆小,有恐惧心理,不仅会在生理上受到影响,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乱心律不齐等,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加预防。4、《独生子爱发脾气怎么办?》问:我的孩子快三岁了,平常家里人都宠着他,造成孩子的脾气很大,稍有不顺心便要大哭大喊,甚至躺在地上打滚。真不知该怎么好?   答: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和父母如果平时对这类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和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3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但是由于能力的关系,再加上幼儿这时候思维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因此,这时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母亲善于结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孩子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父母若能主动给孩子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孩子的愿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应。   孩子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孩子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应百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嘛,哄一哄就了。可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眼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有的父母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孩子或是表面屈眼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呢?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或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孩子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父母的反应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父母身上来,静静观察父母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他的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发脾气就能被制止。在处理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奏效。   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   有的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5、该不该教孩子“以牙还牙”? 问:我的儿子3岁了。是个老实的孩子,在外面常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有时手或睑还被抓破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了我,明天我打了你,后天也许俩人又和好如初了。孩子之间的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不必看的那么严重。   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实,总在外面挨欺负,三天两头“挂彩”回来,恐怕哪位家长都受不了。怎么办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一般是不让孩子对欺犯行为作出反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惹不起,还躲不起”堪称是这种教育的“经典”。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外来的侵犯,学会保护自己。惹急了,也就是带着孩子找对方家长,却不告诉孩子自己应该怎么解决。   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孩子还是不知所措,要么怕“报复”,忍气吞声;要么大哭不止,仍旧找家长“告状”。   这样长此以往,受欺负的一方过份忍让,不仅助长了对方的攻击行为,让霸道的更加“有恃无恐。”也会在受欺负的孩子心理埋下阴影。这种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对自己没信心,易屈服于外界的压力。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立面对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其家长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孩子护得紧紧的,不如把自护本领早一点交给孩子,这个自护本领就是,让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独立面对外来的各种挑战应付各种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们首先不欺负人,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人。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躲过,也可以和他面对面讲理,甚至还手抵抗,总之你不要受到伤害。这世界上有正义,也有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维护它,捍卫它,哪怕被碰得头破血流。   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嚎陶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头上,是愚蠢。   对一般孩子尤其是生性老实的孩子,家长平时应注意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除了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在游戏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有的孩子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得内向,畏缩,家长和老师要注意纠正孩子的这些不足,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人,接触新鲜事物。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执争的勇气。   讲这些,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谁也不能碰一下的“小霸王”而是纠正许多家长两种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保护型”,一看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这类家长也不让别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怕人多又打架。   二是“攻击型”,知道孩子挨打后,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家长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孩子壮胆。   “保护型”家长的作法,由于过分限制了孩子的行动,将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攻击型”家长的作法则会使孩子养成“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这两种家长的作法都不足取,只能使孩子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很怕事,要么很霸道。   我们主张“理智型”的作法。   “理智型”家长的作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解决。   在批评别的孩子的缺点同时,也要给自己孩子指出在这场事件中的责任,不要把埋怨都倾泄在别的孩子身上。即使发生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不耿耿于怀。   要让孩子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   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家长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6、独生子女很自私怎么办?问:由于居住、工作等原因,孩子不到1岁,我就将他送到外地爷爷、奶奶处。前不久接回来,我发现孩子添了个坏毛病,爱吃独食。买回好吃的,不许别人碰,全抱在怀里。我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自私,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可又不知怎样纠正这个毛病。   答:有的家长很疼爱孩子,尤其是隔辈人,为让孩子吃好,常常要单独做些或买些孩子爱吃的东西,还特意让他知道:“这是特地为你做(买)的。”久而久之,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像好吃的只能由他自己独享。有的孩子自己吃独食惯了,未经他许可,别人吃了一点,就哭闹着不依不饶。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也将爱吃的东西拿到自己跟前独享。这种无礼的行为常使家人十分尴尬。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许多家长会感到不解。其实,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期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2-5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最初,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在看待同一个事物,他们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儿童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总是直接地联系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年龄的长大,儿童开始学习去除这个自我中心。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的责任应该是训练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养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是群体生活。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冷酷残暴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长伴他玩耍,没有弟妹要他照顾,好吃的食物,父母尽着他,图书,玩具,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父母不想办法补救,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的意识膨胀,自我中心加强。加上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而往往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因此,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要教育学生心目中看到别人。”“我们在教育上首先关心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为母亲、为自己的同学而劳动的自豪感。见到她眼里闪烁着作为人的这种自豪感后,我才能说,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人性诞生了。”所以,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出外游戏,父母叮嘱“不要调皮,小心汽车(这是教孩子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孩子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和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孩子想到别人,那么“别人怎么样”就会在他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有时为了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家长应从吃喝小事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的。像前面提到的孩子吃独食现象可能许多家庭都会碰到。家长要想纠正这个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懂得谦让长辈,谦让小朋友,谦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别人,孩子的“利他行为”也就会增多。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幼儿心理健康问答”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