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过分的保护是毒药

我们的保护真的有必要么?

  还记得那个被人引述了一万遍的故事吗?一个中国妈妈和一个外国妈妈都在儿童乐园边看孩子滑滑梯。中国孩子摔倒之后,妈妈马上冲将过去把孩子抱起,拍拍、看看、亲亲,“噢,宝贝儿疼不疼?”外国孩子摔倒后,妈妈无动于衷,接着和朋友说笑,孩子晃晃悠悠站起身来,再玩儿!

  我是在当妈妈之前听到这个故事的,当时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要是有了孩子一定要养育的粗放一些,不能太过保护。但是真的当了妈妈以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好像不那么听使唤了。孩子学走路时摔倒,我本能地上前扶起;孩子独自爬上攀登架后,我站在下方声嘶力竭、张牙舞爪地提醒他注意安全;孩子被别的小家伙推倒之后,我想火箭发射一样冲了上去……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我能够在中途停止行动,因为另一个声音在脑中响起:“让孩子自己体验一下也好。”但是本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我长期的本能举动,已经给了孩子一个条件反射:一旦遇到问题,就扭头找妈妈。当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改变现状了!

孩子会积累自己的经验,包括伤心的和失望的,这样才能在未来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处理得很好。

  德国心理学家、儿童父母关系学家Michael Kraus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两岁以上的孩子不需要再包裹在襁褓里了。我这不是在教训谁,而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父亲的切身感受:做父母的只要帮孩子把握大方向就行了,其他时候应该尽量地放手。

父母应该是蜘蛛人,而不是保镖。当孩子遇到危急情况时,父母横空出世。但是至于抢秋千、摔跟头之类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解决就好了,因为磕磕碰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过分保护的坏处

1.孩子希望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这一点从孩子开始学走路就表现得很明显了。很多孩子喜欢大人放手让他走,而不是一刻不离在旁边扶着。只有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才能学会如何依次迈脚,如何用支撑腿保持身体平衡。而如果妈妈总是在旁边扶着他,甚至提着他,他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走路。Kraus说:“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也在试探自己身体的界限,这促进了他们的发育。”因此,当孩子三四岁、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时,如果他想爬到树上摘风筝,不妨咬咬牙不去阻止。当他成功地将风筝摘下来,并且交到偶像爸爸的手里时,心里的自豪感可不是在幼儿园得到一枚小红花所能比拟的——即使他的膝盖被树皮磨破,要疼上好几天。

2.过多的同情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弱者

  很多时候,在孩子还没有感觉到疼痛的时候,父母已经先有反应了,因此孩子看着父母痛苦的表情,才开始觉得自己受伤了,于是哭了起来。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就会让孩子在不断的被同情当中感觉自己很弱小。这会使他真的变得胆小、无助、容易受伤害。所以,当孩子跌坐在地面上,手里挥舞着风筝时,如果你只是上前抱抱、拍拍他,他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而如果你纠缠于他膝盖上的擦伤,可能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了。

3.孩子需要从经验中学习

  摘下来的风筝和粗糙的树干都会成为孩子美好记忆的一部分,这样的经历还包括在炎热的夏天淋一场大雨,在下雪的上午用舌头去接飘舞的雪花。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而不要马上去打断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人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并且感觉到独立和自由。即便孩子在淋雨后得了感冒,也不必像大祸临头一样紧张。

Kraus的建议是,父母在伸手之前最好先稍微想一想,这种经验对孩子的价值以及可能导致的风险。因为孩子是在经历中学习的,当孩子允许去体验的时候,他们才能一直保持好奇和热情。

4.十全十美的服务让孩子越发不满

  孩子天生的承受力是很大的,不仅仅是擦破皮的疼痛和没有抢到秋千的失望,还包括接受那些并不十全十美的东西。比如,他可以抡着他和妈妈一起制作的小灯笼到处炫耀,尽管那比商店里出售的效果差了许多。

孩子付出的越多,他反而越容易满意,同时也能接受失望和失败。但是,如果你主动地、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他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能得到一切我想要的,而不要为此做什么。因此,Kraus建议:“父母们不应该从孩子的眼中读出它所有的期望,忽视一些期望,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有益的。”

5.孩子应该学习面对冲突

  当3岁以上的孩子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猴,我们应该相信他能独自面对,能够向对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处理争端,那只能削弱孩子自己的能力,而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孩子找不到任何处理经验。

  如果孩子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坐上了秋千,将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这会让他知道,有时固执、坚持和言语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他最终放弃了秋千,而和其他孩子做起了别的游戏,也会让他学到:让步是处理冲突的一个方法。只有当小丫头们打了起来,互相揪对方的头发的时候,爸爸妈妈才需要介入。而在此之前,父母们要学会识趣的告诉你该怎么放手

  父母“强迫性保护”的心理会从孩子出生开始伴随我们一生,我们需要一步步地提醒自己:该放手了!

第一步:孩子开始学习走路的阶段

放手时机:妈妈抱着14个月大的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小家伙兴冲冲地从妈妈的腿上溜下来,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妈妈连忙在身后喊:“别走那么快!”小家伙依然跌跌撞撞地前行,一直到面前出现一个台阶。这时妈妈高喊:“小心!”宝宝闻声回头看妈妈,但是没有停下脚步,结果被台阶绊倒,大哭起来。

怎样放手:毫无疑问这位母亲做得不太好。在学习走路阶段的孩子,摔跤是常有的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学会了走路。如果想省略这些摔打的经历,那么孩子无法成长起来。而如果希望通过提醒和警告来帮助孩子,只能让孩子分神。

第二步:孩子进入逆反期

放手时机:两岁半是个难缠的年龄。妈妈做饭的功夫,捣蛋鬼就开始上演“大闹天宫”:把冰箱里的巧克力拿出来掰成小块;把锅盖扔得到处都是;挑衅般地摆弄灶台的点火开关。当妈妈企图把他揪出厨房时,他赖在那里死活不动。

怎样放手两岁多又被称作“分离年龄”,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于是他们通过种种看似荒诞的行为来拒绝父母从早到晚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对于家长来说,这个时候应该是一点点放弃自己的全权统治的时候了。当然,并不是任由孩子肆意妄为,而是给他们一些参与决定的权利。比如和孩子们商量,他今天想用哪一个杯子,想去哪一个公园,想穿哪一条裤子……对于大人来说,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在两三岁的孩子来看,这可是大大的进步。

回避和冷静的旁观。

第三步:孩子上幼儿园的阶段

放手时机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父母们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幼儿园老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自己不一样,幼儿园有自己的规矩。比如,午睡的时间被提前了,孩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不听话的孩子会当众遭到批评。

怎样放手:家长与老师间有冲突很正常。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会一方面表现得害羞、退缩;一方面又显得攻击性很强。所以父母尽量多和幼儿园沟通,了解老师的想法和策略并且达成一致。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的做法,或者随声附和孩子的抱怨。因为这个过程,正是让孩子见识不同的情境,学会自己应对全新的局面的机会。通过这种差异性,帮助孩子认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人,需要作出不同的反应。  

第四步:孩子具备初步解决问题能力的阶段

放手时机:6岁的孩子跑进书房,对着爸爸焦急地大喊:“爸爸,我的游戏机不能用了!”爸爸过去看了看,原来是游戏机和电视机间的连线没有插好。爸爸自豪地直起腰,像超人一样拍拍孩子的肩膀后回去忙自己的事情。孩子非常沮丧,痛恨自己刚才为什么粗心,没有发现。

怎样放手: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当超人,让孩子坚信“有困难,找爸爸”。其实我们完全能够利用每次机会告诉孩子,他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当爸爸发现问题后可以对孩子说:“我看看说明书,你按照我说的去检查好不好?”很快就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这一点对他的成长很有意义。

父母谨记,该放手时且放手,有时候,过分的保护是毒药

我来啦,沙发写的不错哦支持一下呀呀,我也来啦,嘿嘿,不过没抢到沙发!!谢谢你的分享,说的很好,我儿子就是2岁半,问题和你帖子里说的一样,让我很头疼,虽然自己知道该怎么处理是最好,但是真的很难将理智控制住情感,有时候我耐心说了他不听的时候我就容易上火,现在想想真的不该TO:4楼加油哦相信你会做的很好的!好经典的一部【育儿心经】啊我也觉得过分的保护是毒药,有感啊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有时候,过分的保护是毒药”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3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