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机构的一次培训课上,一位家长分享了一个故事:草原上,一只藏羚羊,在孤独的游荡,不知不觉,它经过了一个猎人的家门。猎人打开家门,大喜过望,拿起了自己的猎枪,对准了藏羚羊。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藏羚羊并没有逃生,而是一步一步走近猎人。就在猎人感到奇怪的时候,羚羊突然冲着猎人跪了下来,眼中流出了泪水。虽然疑惑,猎人还是打死了藏羚羊。直到剖开了藏羚羊的肚子,疑惑才被解开:藏羚羊的肚子里,已经有一只小羊!故事中,藏羚羊对于孩子的爱让人难以忘却,小羊的生命依赖于母亲的生命。人们不禁想起自己的母亲,以及自己做母亲的情景,那种心情和这只藏羚羊没有分别。因为母爱是一种天性的、深沉的爱,人和动物都不例外。这种生命之爱的能量,恰恰是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基础与动力。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突然感到:很多的时候,我们想爱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感到用尽了全身力气去爱了孩子,但孩子却没有获得被爱的感觉。这让我们疑惑:为了孩子,父母连生命都可以付出,为什么却在爱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呢?如何给孩子真爱我深深地感受到:不是父母没有能量爱孩子,只是父母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尤其谈到心理和精神之爱的时候,父母们更加迷茫。一般情况下,当谈到爱的时候,我们会很快联想到像藏羚羊这样的生命之爱,我们也会联想到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中的照顾,认为这些都是爱的表现。但我们却难以把握让自己的心灵与孩子的心灵产生连接的那种精神之爱。这种爱是人类高于动物的表现,是进化的产物。人类透过精神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与物质,但是,对心灵的连接,精神的交流所产生的爱,却感到模糊和遥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这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残酷竞争,我们不自觉地放弃了生命中原本该有的一些东西,比如心灵的感觉与连接,比如身体的放松与自由,比如对爱真实与坦诚的表达,这些本来都是生命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由于我们自身的匮乏,也由于我们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恐惧心态,我们无意识地把这一切强加于孩子身上。在孩子一岁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拥有三岁的智能;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又希望孩子拥有五岁孩子的能力;孩子五岁的时候,我们又希望他拥有其他孩子没有的技能……就这样,我们带着对外部世界的压力与恐惧,带着对自己潜在的不满,带着对孩子高度的期望,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所熟悉的头脑之爱。我们认为给孩子报兴趣班是爱;让孩子过早的离开父母学习独立是爱;为了有好的成绩逼迫孩子超负荷的学习是爱;甚至遇到事情打骂孩子也是爱……我们将生命之源那最具神圣和高贵的情感,沦落为一种心理和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生命之爱的真谛可能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高级的生命创造过程。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与生俱来就拥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蕴含了儿童成长的全部密码,儿童成长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破译生命密码,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拥有一下四个阶段:0-3岁是儿童精神胚胎孕育的时期,就如同儿童的生理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一样。所以,儿童需要不断的体验那种曾经与母亲一体化的感受。这种感觉就来自于母亲与孩子的心灵连接。3-6岁的儿童将根据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开始建构自己。例如:感受自己的需求以及获得满足。6-12岁,儿童将自己带着生命内在所拥有的经验开始探索这个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探索扩展到艺术、天文等丰富的领域中。12-18岁,儿童将透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来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在这整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拥有自由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精神之爱,那么儿童就拥有了生命之外的第二层皮肤。这层皮肤犹如母胎一样,让孩子在心灵上获得保护和支持。与此同时,这种爱的感受就逐渐建构在孩子的生命中。这样成长起来的生命状态,就拥有了内在的力量和宁静的心灵,并且拥有觉知自己、尊重自己;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观察环境并尊重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生命中爱的能力,既可以富足于自己,又可以给予他人与社会。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是一天两天,也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它包括身体的、感受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全方位成长,这才是完整的成长。正因为人类生命成长的漫长和全面,才与动物产生了本质性的差别,成为一种高级的生命体。
自己顶一个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