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

第一章 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第二章 0岁-2岁半第三章 2岁半-3岁第四章 3岁~4岁第五章 4岁~5岁第六章 5岁~6岁第七章 6岁以上第八章 看看身边的孩子第九章 孩子应该怎样学习

第四章3岁~4岁...

模仿...85

秀秀的故事....86

交往

心疼妈妈

吹扁的裙子、压皱的飞机

细小的灰尘

松松的计谋

若即若离

触摸肌肤的敏感期

刻意完美

砸王牌

怎么回家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

老师,我很棒

找杯子

三项式

我的照片不好看

和爸爸结婚

爱美之心

我的牙不是我的

整理教室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伤感

钟爱手工制作

链条孔

由由的变化

等待

有其父必有其子

孩子的心灵太细腻了

逆反与等待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第四章 3岁~4岁?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逻辑思维一一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模仿丁丁3岁了。刚来幼儿院时,他对院内的各种玩具很感兴趣,一会儿玩脚踏车,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滑滑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也爱玩教室里摆放的各种教具,一会儿倒豆子,一会儿弄圆柱体插座,一会儿玩水。他好像整天很忙。这两天,丁丁又开始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简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进校门,看见张敏行坐在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张敏行在秋千上旋转,丁丁也照着样子旋转;一会儿张敏行抱着篮球跑过来告诉老师:“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边马上说:“是小天使班的球。”但他的双手是空的。午饭时,张敏行端着盘子过来说:“老师,我还要。”丁丁也端着盘子跑过来,边跑边往嘴里送喂米饭:“老师,我还要。”他的餐盘里还有米饭和菜。我被这滑稽的场景弄得哭笑不得。午休时,戴昊言在床上跳,丁丁也在床上跳;张松彦要小便,丁丁也要小便。就连有个小朋友感冒咳嗽,丁丁也要跟着咳嗽。总之,他只要发现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做什么。孙瑞雪:从理论上来说,模仿的敏感期应该在1岁半——2岁出现,但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是在2岁半出现的,丁丁的敏感期滞后了,但显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弥补。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秀秀的故事

交往  (一)3岁的秀秀刚到学校的时候很胆怯,整天独来独往的,不与小朋友来往。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同别人来往了,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有好多次,我看到她在给猜猜提鞋跟。有时,其他小朋友会命令她为他们端饭。还有一次,猜猜把大衣掉在了地上,她转身对秀秀说:“秀秀,帮我捡起来!”我说:“请自己去捡。” 秀秀站在一旁没有说话,脸上有些尴尬。因为受了点小伤,有一阵她没来学校。从那以后,这孩子每天来学校就睡觉,睡眠时间长达7个小时,似乎又回到了刚转来时的样子。我真有点揪心。我寻找一切机会和孩子交流。她以前不让老师抱,我就试着抱抱她,或给她买个礼物;她一直由奶奶爷爷带,我跟她妈妈谈话,告诉她必须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一段时间后,她情绪开始好转了。昨天,孩子们玩王子和公主的游戏,可那些“王子”都不愿意让秀秀做自己的公主。我知道,这是因为她平时穿得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正担心她会受到伤害、会尴尬,没想到她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会找到我的王子的!”听到这话,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孙瑞雪:父母、老师和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缺乏爱的成长氛围,造成的后果在孩子社交方面表现最明显:孩子不自信、没有自尊心。生活的残酷在于,家长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没有什么。家长不给孩子自由,孩子的心灵就不会自由,家长不爱孩子,孩子就不会自爱。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心疼妈妈秀秀的家庭和一些家庭一样,父母不在乎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肆意向孩子发火,即使他们有很多钱,也会咬着牙对孩子说:“你又花了我五块钱!”前些日子,她们家发生了一次“车祸”,两车相撞时车窗玻璃掉了下来,打在了秀秀和妈妈的头上。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医院里,医生剃光了孩子的头发,用摄子夹出嵌在肉里的玻璃渣,秀秀哭了。这时她突然看到旁边的妈妈也在动手术,因为疼痛,妈妈也哭了。秀秀突然止住了哭声,转过头看着妈妈,柔声说:“妈妈你别哭,一点儿也不疼,看我都不哭,你也别哭!”就这样,为了安慰她的妈妈,这个孩子做了整整一夜的手术,没再掉一滴眼泪。她妈妈向我讲述这件事时好几次泣不成声,几次脱口而出:“我真对不起她!”“我真对不起她!”我听得也哭了:“你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吧!”从那以后,秀秀的妈妈不管多忙,再也没离开过孩子。孙瑞雪:蒙特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有内心存有爱的人,才会受到启导。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吹扁的裙子、压皱的飞机初春的银川,还有点寒冷,3岁2 个月的竹竹却穿了一条夏天的纱裙,不过里面套了件毛衣。整理完教具出来,竹竹叫了我一声:“尚老师!”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读懂了她的眼神,走过去,认真欣赏着她的裙子:“竹竹,你今天穿了条裙子呀!”竹竹抿着嘴嗯了一声。“真漂亮呀,竹竹!”听到赞扬,竹竹满意地点点头,用手轻轻抚摸着裙子。吃完早点,孩子们出去玩。竹竹和颜颜拉着手,不停地对颜颜说:“我今天穿的裙子漂亮不漂亮?你看我的裙子呀!”一路沉浸在对裙子的感受上,看上去格外深情。起风了,风把纱裙吹起来,裙摆贴在了身上。竹竹赶紧把裙子从身上拉开,让它恢复原来的园弧状。一松手裙摆又贴了回来,努力了好几次,裙子还是不停地往身上贴,竹竹放开颜颜的手,用两只手提起裙摆,两支胳膊向前伸、小屁股向后撅,努力使身体和裙子分开。这样,竹竹和颜颜渐渐落在了队伍后面。看着前面的队伍,颜颜急忙去拉竹竹的手,竹竹挣脱颜颜的手,颜颜向我求助:“老师,竹竹不拉我的手。”竹竹一听,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我的裙子,我的裙子!”我蹲下去劝说竹竹,但她坚持用两只手抓着裙摆。我想起昨天的一件小事:竹竹在教室里做手工,她折的飞机被别的小朋友压在胳膊下,压了一个折皱,竹竹当即大哭起来,我怎么安慰都没用,最后重新折了一个飞机,才让她安静下来。我走过去拉起颜颜的手说:“竹竹,老师拉着颜颜,你自己走,别走出队伍。”就这样,竹竹用她的两只小手和风对抗着,一路扶着自己的裙子小心地走着。孙瑞雪: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发展的两样内在动力。处在敏感期的儿童,专心于某一特定的事物,在反复活动中,以特有的强度接触外部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事物。一个敏感期过后下一个敏感期又被激起来,儿童的身心得到长足的发展。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细小的灰尘这是我来幼儿院上班的第二个星期。这星期,我发现3岁2个月的照照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来到了。早晨上主题课,一束阳光照进来,阳光里小小的灰尘在飞舞,照照先是全神贯注地看着这束阳光,然后用嘴去吹,试图把灰尘吹走。微小的灰尘在阳光里上下翻跳着,照照绕有兴趣地一直在吹。每天他都在观察阳光里的灰尘,直到阳光从教室里消失。孙瑞雪: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搅,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如果老师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无论是幼儿院还是小学,我们整个上午都没有打铃声。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松松的计谋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在4岁到来。但是,松松的“小计谋”让我对这个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有了新的想法。3岁2个月的松松,长着一张胖嘟嘟的小脸,很惹人疼爱。前几天他妈妈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听了感慨半天。松松是全幼儿院有名的爱车迷,最近他又有了一辆别致的救护车,这辆车也很受缇缇的喜欢。两天后,缇缇带着辆一模一样的救护车来约松松玩儿,一看到新车,松松立刻拿来研究了半天,研究的结果是,缇缇的车上多了一面小小的标志旗。松松开始想办法了。想和缇缇交换,但缇缇不肯,松松最后诚恳地提议:“缇缇,你现在拿车不方便,我帮你保管好吗?”缇缇正在忙其他的事,便信任地把车给了这个保管员。第二天,缇缇的妈妈和松松的妈妈同时发现这辆车被“调包”了,缇缇却一无所知,而松松的表情很自然。这使两个妈妈哭笑不得,在老师的引导下,松松不情愿地把车还给了缇缇。这两天,缇缇又有了一辆漂亮的火车,松松看到了,很是喜欢,想让缇缇与他分享。但缇缇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松松又开始不急不忙地想办法了。“缇缇,咱俩来玩拔萝卜的游戏吧!”松松认真地说。缇缇想了想:“好吧!”松松提议把火车当作萝卜,两个人各握一半,一起开始唱:“拔萝卜,拔萝卜…”使劲一拔,火车拔到了松松的手里,缇缇还站在那儿唱着拔萝卜,看着松松。此刻的松松已经拿着火车跑到一边玩去了。这几天,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辆精致的老式连体公共车,无人认领。经多方打听,确定是扬飞杨的。没想到,车的主人还没来,松松先来了。看着这辆独特的车,他眼睛一亮,问我:“老师,这是谁的车呀?”“扬飞杨的。”“那我可不可以看看?”“可以。”他看着车问这问那,最后开口了:“老师,我来帮他保管吧!”看着他那智慧的小眼睛,我心里想笑:“不行,因为车在我这里,我要等杨杨来取。”松松看了看车,无奈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幼儿院的小朋友和老师都去上社会实践课,看火车去了。而松松走进我办公室,转了一圈,依偎在我身边,看着那辆车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去看火车呀!”“我有工作,不能去。”“是保管车的工作吗?”我笑了笑没回答。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去看火车吧,我帮你来保管它”。我实在太理解他了:“你可以在这里玩几分钟,但不能拿走,知道吗?”他马上点头承诺。第二天早晨,他又准时到我办公室报到。我为了减少麻烦,早已把那辆招眼的车藏在了纸袋子里。在办公室转了几圈,没看到车,松松终于开口了:“老师那辆车呢?”我笑着说:“我不知道呀!”他的小眼睛开始搜寻整个办公室,最终,眼睛直盯着我的纸袋子,车的尾部悄悄露出了纸袋。我假装糊涂:“原来在这儿。”“我想玩玩可以吗!”他笑着问我,我没办法,只好说:“你去问问扬飞杨好吗?”不一会儿,扬飞杨、松松、丁丁都来了。进了办公室,扬飞杨站在沙发上向外张望着,显然对他的车不感兴趣。丁丁和松松却一涌而上,都想拿到车。我开口了:“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先问问杨杨。”丁丁马上问:“杨杨让我玩玩你的车吧!”杨杨没回答。松松伸手拿车的同时对杨杨说:“杨杨我帮你保管好不好呀!我给你管好它。”杨杨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同意了。最终,这辆车还是被松松保管了两天后才到了杨杨手里。孙瑞雪: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但广州的孩子却让老师感到吃惊。很多孩子是在自我意识产生的同时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就到来了,这个年龄往往在2岁多。到了松松这个年龄,他们的人际交往智能已经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认为这同一个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集体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广州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不温不火、不焦不躁、足智多谋,实在是有别于我们看到的其他地方的孩子。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若即若离小牛牛3岁半了,很喜欢站在门口看别人。每天早上我都热情洋溢地问候他、冲他笑,可他看都不看我一眼,不仅不理睬,有时还会骂我一句,更不让我接近他。即使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每天不屈不挠地跟他打招呼。他那倔强的神情总让我偷偷忍俊不禁。今天下午,小牛牛居然主动走到我身边,神秘地说:“我给你指照片。”说完拉着我的手跑到展板前:“我知道那是你。”我抱起他,不顾他的反抗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起初他有些反抗,但马上又得意地笑了起来,看着他的表情,我也抑制不住地哈哈笑了起来,我问牛牛:“我是谁?”“你是王灵雪。” 他笑着回答。说完挣脱了我的怀抱,一溜烟跑了。他知道我是谁,却从不和我沟通。真有意思。从那天起,小牛牛不再排斥我,我靠近他,跟他打招呼,他往往看我一眼作为回应,但不让我抱他。有时我正在走路,会听到他在后边叫我的名字,当我回头对他笑时,他却一溜烟跑远了。孙瑞雪:在我们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人性化。大家在这里自由、平等地交流,充满了博爱的精神。成人之间我们常会见到这种互相喜欢、若即若离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它是人类千丝万缕的情感的组合。诗人们为它写出朦胧诗;音乐家为它作出不朽的曲目...儿童感情世界的丰富常常超出大人的想象。 触摸肌肤的敏感期我穿着一套短裙,刚走进大厅,3岁半的一凡和龙龙迎面扑了过来,一人抱住我一条腿。我不知所措地停下来,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凡抱着我的腿,手轻轻抚摸着,脸亲昵地挨着腿,笑呵呵地说:“亲爱的!”亲了好几下我的腿,我也回答他:“亲爱的,请你松手,老师要工作。”他根本不听,我只好拖着他走,另外一位老师过来帮我解围:“宝贝,你喜欢王老师,但不能打扰老师工作。”这才把他们俩抱开。第二天早上我穿了条裤子。走进大厅又碰到一凡,他没有任何反应地看看我,我还挺“多情”的,上前问了句:“早晨好”。他理都没理我,继续玩自己的。下午我换回那套短裙,正上楼梯,一凡从后面冲了过来,抱着我的腿又开始说:“亲爱的”,亲了一下腿。我蹲下来说:“宝贝,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也喜欢你,但是老师必须去工作。”我亲吻了他的脸,他满意地离开了。孙瑞雪:安东尼?华尔士在他的《爱的科学》中说:“只有既为人所爱而又能投之以爱,我们才能体会到作为人的完整性。”而且“我们一旦拥有了它,幸福感、完美感和勃勃生机感便会油然而生。”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老师们说:“新来的孩子都这样,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放松的孩子不会这样。”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状态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刻意完美一天早晨,3岁半的文茜上楼吃早点。我递给她一份早餐,她坐下来,看着眼前的这份早餐,看了好半天,始终不吃。我问她:“为什么不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摇摇头。我说:“文茜,你说出来,老师会帮助你。”她伸出小手,指着盘子里的苹果:“嗯——”我一看,那块苹果上有一小点疤痕。“你自己去换一块完整的吧。”我告诉她。她没换大块的,只选了一块没有疤痕的,回到座位上,很快吃完了她那份早餐。还有一天,晶晶端着一杯水正在观看,突然,明明不小心碰了一下杯子,水洒出来了,晶晶满脸沮丧地跺着脚哭喊:“请你给我赔,请你重新给我倒水。”明明连忙给他道歉,接了大半杯水递给晶晶,晶晶痛苦地看着水杯:“不是这样的!”明明又去接了满满的一大杯,晶晶才点了点头,满意地接受了这杯水。孙瑞雪:从某个时刻起,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整瓶的大瓶饮料,套装的衣服……饼子太大,被家长掰开,孩子就会痛苦,难过,甚至哭闹。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砸王牌最近班里的孩子都迷上了砸王牌,总有三两个孩子一起在地上,认真地砸牌。 早晨奇奇嘟着嘴来告状:“老师,我赢了虎虎的王牌,可他不给我。” 砸王牌的规则是输的一方要交出那张牌。 “我不想送他,只想跟他玩。”小虎虎的手紧抓住王牌。 “可是你输了。”奇奇和他急辩。 “我只想玩,不想送。”虎虎说。 “虎虎,这是规则,输了就要交出王牌。”我说。 “可我不想送。”虎虎说。 那好,下次你们先谈好规则,是真玩还是假玩。”我说。 “老师,别的小朋友要是不想假玩呢?”虎虎问。 我笑了:“那你只好自己玩。” 第二天下午吃完饭,虎虎、洋洋趴在地上砸王牌。洋洋赢了,但他犹豫着,并没有马上去要虎虎手里的王牌。小虎虎把自己的王牌递过去:“给你。”我知道他已经接受了游戏规则。(陈文慧)孙瑞雪:游戏的意义是规则,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反复使用规则并把它内在化,蒙氏概念称为“肉体化”。 儿童都是喜爱规则、遵守规则的,他们是乐于为规则去游戏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从把玩具放在规则之上转变为把规则放在玩具之上。把游戏规则内在化的意义是什么呢?那意味着对社会、对群体共有秩序的遵守。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怎么回家今天刚出校门车就坏了,车上的孩子纷纷谈论起来。3岁多的肖肖问司机:“康爷爷,车能修好吗?王老师,我们怎么回家呀!”快4岁的妞妞听了,劝慰道:“不要着急,康爷爷一定能把车修好送我们回家的,是不是王老师?”我回答说是的,并为妞妞高兴。刘嘉庚问我:“要不,咱们打‘的’回家吧。”我还没回答,晶晶接嘴了:“可我们没带钱呀!”赵津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好,我们打车回家,我带钱了。”说着便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硬币来。孙瑞雪: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痴迷的绘画敏感期3岁半的刘一楠入院3个月就出现了绘画的敏感期。那段时间,她每天来院后不接触任何教具,只用随身带的画笔画画。她没有什么绘画基础,常常要求老师帮她画。午睡时,她总是趴在床上,伸出右手食指反复描摹地面瓷砖上的花纹。2个月之内,每天中午她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大约40分钟。刘一楠的画大部分都画在小纸片上,图案也画得很小。渐渐地,她的绘画内容也固定下来:反复画小鸟。刚开始画面凌乱模糊,看不出什么。后来的几个月,她自己画出了一些以圆形组成的小鸟,非常可爱,画画时也很少找老师帮助了。除了固定的作息时间外,她在幼儿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在这之前,刘一楠刚刚度过执拗的敏感期。自从喜欢上画画以后,她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非常安静,象变了一个人。家长说她在家也这样画个不停。有一天,我帮她整理书包,看到一本童话书,扉页空白处有一群排成队列、飞向空中的小鸟,形态由大到小,颜色由深绿到浅绿,个个憨态可掬,与扉页搭配得非常和谐,我以为是印上去的。当我发现这是刘一楠的作品时真是惊喜万分,不由得夸赞起来。刘一楠以前很喜欢别人夸奖,但那天她表现得很平静。我想,她一定是在绘画中发展了自我,满足了自我。还有一个叫吕楠的小朋友,她各方面能力很强,能影响其他小朋友。当她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一天到晚带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教室里,走廊里,有时就干脆趴在地上画,始终保持着亢奋的创作状态。她的床紧挨着墙,午睡时我稍不注意,她就“嗖”地跳起来站在床上,捏着一根短短的铅笔头飞快在墙上画出一幅画。这一切仿佛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让我惊讶的不仅是她的行为,还有她的作品:墙面上出现了一个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的小女孩,两条辫子向上飞舞着,狂喜的笑容,精灵的眼睛,非常生动!这种造型成人根本无法想象!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天才!午睡时也就不管这个天才,让她去教室画画。在吕楠的影响下,其他好些小朋友也一天到晚带着纸笔,随时跟她趴在地上画画。当时国际学校大组的孩子们上美术课时都特别投入,我觉得与吕楠的影响有关。还有一个例子。3岁9个月的彭怡慧当时也开始出现了绘画敏感期。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小狐狸’,她画的内容也全都是狐狸。有一次,彭怡慧在走廊墙面上画了一只很大的狐狸,狐狸斜倪着眼睛,竖着大尾巴,憨态中有机警。在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也和吕楠一样不接触任何教具,来幼儿园整天就是画画,家长说,她们在家里除了看电视也是画画。家长还反映,那段绘画敏感期中,彭怡慧原本有些急躁的性格逐渐变得安静了,顺从了。家长甚至担心这个孩子变得过于安静了。孙瑞雪:孩子们只是简单地画吗?只是简单地写生、描摹对象吗?成人可能是,但正常状态下的儿童不是。这是儿童根据他内心的引导进行的自发活动,他在表达他看见的,想到的,想象的,向往的。表达他的注意对象,他的内心活动,他的喜爱,他的情感。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之间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 个月到1年的时间。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出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型、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给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儿童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小学。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 ;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改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得好,就可能奠定了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老师,我很棒孩子们都在专心地工作。3岁半的肖肖在探索二项式。摸索了半天,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就开始四处张望。我走到他旁边,坐下来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工作吗?” 他脸上是一副无从下手的表情,点点头表示同意了。我对他说:“请观察。”然后将二项式的操作过程,以分解、缓慢的动作全部演示了一遍。肖肖的表情依然不自信,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工作二项式。”我说:“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他拿起二项式开始尝试,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操作完毕,依然用一种很不自信的眼神看我。我说:“肖肖,非常棒,你还想工作吗?”他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操作完成后,肖肖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他指着完整的二项式,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亲吻了一下他的额头:“非常棒。”就这样,肖肖重复工作了很多遍,离开教室的时候,他对我说:“老师,我很棒吧!”孙瑞雪:二项式教具就是把中学里的二项式(a+b)2做成直觉的形态。这个教具在儿童阶段可以当作积木,而且是很好的、很高级的积木。到了中学时期,这个积木的数学意义表现出来,那时,工作过这个积木的孩子就会轻松地理解这个公式。二项式教具是这样的:a和b相加得到一个长度,以这个长度为边长求面积,就等于一块以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加上一块以b为边长的正方面积,再加上两块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有了这个思路,孩子们接下去就能容易理解三项式:27块小立方体的总和。接着就理解多项式。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具的魔力。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找杯子  3岁半的媛媛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做事总有一股认真劲儿。  上个月,我们班把旧杯子全部换成了新杯子。新旧杯子上都写有孩子们的名字,但名字的字体不一样,这样一来,有些孩子认新杯子就有点困难,喝水时不能马上找到自己的杯子。媛媛就是这样。  但我发现,媛媛找自己杯子的方式很独特。每当她喝水的时候,她总是先拿着刻有“张弛敏”名字的杯子到我面前问:“老师,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说不是,她回去继续找,不一会儿,又举着刻有“马宇轩”名字的杯子来问我是不是她的杯子,我又说不是,她不声不响地离开,不一会儿,准会高举着刻有自己名字的杯子问我:“这是不是我的杯子?”我告诉她:“是的,这下对了,你真棒!”  媛媛毫不理会我的夸奖。每次找杯子时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先拿张弛敏的,再拿马宇轩的,最后拿自己的。孩子们一天要喝好几次水,拿好几次杯子,每次她都象运行电脑程序一样找三次。  我真想不透这其中的秘密。媛媛在认知什么呢?是杯子?是文字?是过程?还是老师我?还是一种她自己的独特体验?也许这里边什么都有。孙瑞雪:固然,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但儿童的行为方式还有着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别的自己,当我们不能明了他们的秘密时,保护好每个特别的孩子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的。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三项式 9:30左右,主题课结束了。3岁7个月的王诣达径直来到桌边,取了一支笔,选择了“三项式”教具。以我的经验,他的心智尚未达到工作三项式的程度,但他脸上的表情令我惊讶——一种很深的宁静,仿佛他此刻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15分钟后,我再次观察他时,发现他已将形态相同、颜色相同的木块垒在一起,进行了分类。在此之前我从未向他展示过三项式的操作步骤。这时,王诣达旁边的李博文过来了,试图参与进来,王诣达用目光寻找到我,平静地说:“老师,他打扰我工作。”我立刻把李博文抱开,王诣达头也不抬,继续工作。 lO分钟后,王诣达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李博文的“二项式”上,而此刻李博文在搬运二项式。这时王诣达的表情有点发呆。我试图引导他继续工作,我认为他一旦能分类,下一步就可以进行三项式底层排列。但很快我发现他的目光是游离的,注意力仍在李博文的二项式j二。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打扰”,便迅速离开。(闰华)孙瑞雪: “三项式”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教具,儿童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操作它。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喜欢工作,在工作中发展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我的照片不好看吃过晚饭,坐班车的孩子们准备上车了。豆豆没穿外衣就上了车,我拿着豆豆的衣服去追她。走到楼梯拐弯处,正好听见3岁9个月的侯嘉悦对他妈妈说:“妈妈,我不想让张雨晨嫁给周洲,因为周洲太脏了。”听见我跟了上来,侯嘉悦没再说下去,不好意思地对我笑了笑。我也笑了,对他说:“我知道你爱张雨晨,放心吧,张雨晨不会嫁给别人的,肯定会嫁给你。”听了我的话,侯嘉悦笑得更甜了。 几天后,我把全班孩子的照片贴到了作品柜上,孩子们挤在一起看我贴照片。我听到侯嘉悦说:“我的照片不好看,别贴才好呢!”接着又说:“张雨晨的照片才好看呢。”然后问我:“老师为什么不把张雨晨的照片和我的贴在一起?” 又过了好几天。午饭前,孩子们洗了手,排队去餐厅吃饭大部分孩子都找到了小伙伴,手拉手排好了队,只有侯嘉悦等几位孩子还没拉手,我无意中把张雨晨的手递给了侯嘉悦,侯嘉悦高兴地拉着张雨晨的手走了。我知道他平时是拒绝和别的孩子排队拉手的,他常常独自走。(徐玉芹)孙瑞雪: 每个儿重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像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有次我问一对5岁的小伙伴:“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严肃地回答:“不结婚会孤独的!”孩子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到了小学、中学阶段,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会理性、客观、包容。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等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因为生理的原因再去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智可能已经变得有点混乱了。 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和爸爸结婚小外甥女容儿3岁10个月了。一天,我带容儿上街,容儿站在一家出租婚纱的商店橱窗前,叫着:“小姨,带纱的裙子,好漂亮!”我说:“这是婚纱。”容儿说:“是新娘子穿的,结婚的时候穿的?”我说:“是的,你喜欢吗?”容儿说:“喜欢,我结婚的时候也要穿婚纱。”回到家,容儿便大叫:“姥姥,我今天看到漂亮的婚纱了。”姥姥说:“是吗,你喜欢不喜欢?”容儿说:“喜欢,我长大了也要穿婚纱。”姥姥问:“为什么要穿婚纱呀?”容儿说:“结婚呀,新娘子结婚的时候都要穿婚纱。”我说:“容儿,新郎和新娘结婚,那你和谁结婚?”容儿说:“我和爸爸结婚呀!”我说:“你为什么和爸爸结婚,爸爸已经和妈妈结婚了。”容儿说:“我喜欢我爸爸,哼!我就要和我爸爸结婚!”过了几天,容儿正在玩一个玩具娃娃,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对我说:“小姨,我要结婚,要和爸爸结婚。”我和容儿认真地交谈:“容儿,你很爱爸爸,所以你要和爸爸结婚?”容儿:“是的,我和爸爸结婚。”我说:“结婚就要找一个你非常爱的,也非常爱你的人结婚,可这个人必须是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容儿:“什么是血缘?我就要和爸爸结婚。” 我说:“你是爸爸的女儿,女儿是不能和爸爸结婚的,你和爸爸就有血缘关系,你和舅舅,姥爷,姥姥,小姨都是有血缘关系的。” 她没再听我说,玩起了娃娃。 以后的两个月,容儿经常提起结婚的事,我便抓住每次机会,让她逐渐理解婚姻,建立简单的婚姻概念。这以后,当我再问起容儿和谁结婚时,容儿改口了,愉快地告诉我:“我要找一个爱我的,我也爱的男孩子结婚……”(尚红)孙瑞雪: 建立完整的婚姻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有些成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这个概念,它太复杂了。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理解最基本的婚姻的要素就可以了。爱美之心 茜茜快4岁了。从九月份开始,近一周多的时间里,每天早晨接茜茜,我都发现她不快乐,忸忸怩怩的,有时还抽噎着,好像受了谁的欺负。白天,她多次向我“虚构”她有一对漂亮的蝴蝶卡(当时班里有个小朋友在戴),还说她有许多漂亮的衣服和裙子。 这现象持续了几天,但她妈妈没意识到。一天早晨,看她哭得非常厉害,似乎很想发脾气,我试着对她妈妈说:“下午来接的时候,你给她带一对蝴蝶卡来。”那天以后,她不再哭了。 班里设了一个“化妆间”,里面有一些化妆品,孩子们可以自由去化妆。茜茜进教室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化妆。揽镜自照,仔细描画。化妆之后到处走动,沉浸在自我欣赏的情绪中,也想引别人的注意。这段时间,她照镜子常常一照就是30分钟。 半个月左右,她对化妆的兴趣消失了。(史红霞)孙瑞雪: 这段敏感期由强烈变平缓,但小女孩在这心绪中长大了一截。当她成为一个美丽、娇妍的少女时,我们会回过头来,搜寻她的这一段时光。我的牙不是我的 星期一带孩子们去城市花园参观小区的物业管理。参观结束后,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玩游戏。正玩得高兴,4岁的榕榕不小心摔了一跤,大哭起来。我跑过去抱起她,她渐渐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她好像突然想起什么,又开始哭,边哭边说:“我的牙是妈妈爸爸传给我的,不能碰破,也不能有小洞洞。”我听了有点儿吃惊:“谁这样告诉你的?”“是我妈妈。” “你的牙是你自己的。”我告诉她。但榕榕想起牙的事就哭,还告诉其他孩子,她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都是爸爸妈妈传给她的,不能碰破。 我决定给她讲生命的诞生和人的成长过程。回到幼儿园,我拿出《大百科全书》,从“我是如何来到世上的”这一章开始讲起,听着听着,孩子们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榕榕也慢慢平静下来,不再哭泣。 听我讲完后,榕榕懂得了:是爸爸妈妈创造了她这个生命,但她身体的每个部分属于她自己,不属于别人。(闫华)孙瑞雪: 当父母给孩子建立了错误的概念。或没有给孩子说清一个概念时,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和混乱。“我的牙是我妈妈和爸爸给我的”。儿童对不属于自己而又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会产生不安全感。生儿育女是人类的天赋能力,但这不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他身体的主人。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整理教室 4岁的乐乐最近特别喜欢整理教室,教室里每一处不协调、不整齐、不完美的地方都逃不过她的眼睛。今天早上,她把数卡袋内的数卡全部拿出来,归纳后再插入袋内。把色板箱1—2箱没有按颜色顺序排列的,重新排列,整齐归位。语文区域内的书乱了,她也一本一本拿出来,分类整理,还把有些破损的地方用胶带纸贴好……不停的忙碌中,30分钟很快过去了。 整理完后,刚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她忽然又跑到卫生间,拿了一块抹布,把作品柜上小朋友们的手印、八角桌上的污点擦得干干净净。鞋架上粘小朋友名字的胶带有些已脱落了,她一一重新固定好。这样又过了30分钟。 做完了这些,她环视四周,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整整一个小时,4岁的乐乐都在收拾教室。(马丽)孙瑞雪: 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总是既认真,又负责,又彻底。 除了学习,这一幕也总是令家长l心醉。给孩子爱和自由,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令人心醉的举动。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模仿成人生活的情景,并将自身融合到这一生活情景中。对儿童来说,他不是在辛辛苦苦地干活,他是在愉快地工作,工作给他带来喜悦。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我听到哭声跑过去时,4岁的齐齐正焦虑地大哭着。她身边站着一个比她小的女孩(3岁左右)。小女孩面无表情地在玩一样东西。我判断这个孩子拿了齐齐的东西,齐齐要不回来。我问那个孩子:“你拿的是齐齐的东西吗?”这个女孩回答:“不是。”我问齐齐:“这是你的东西吗?”齐齐哭着说:“不是!”我奇怪地看着齐齐,齐齐哽咽着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不是她的。”噢——我以为我明白了:“齐齐,她自己会处理的,别人也会要的。”本来齐齐已经控制住了哭声,听了我的解释,她突然又愤怒地大哭起来:“不!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那个小女孩依然懵懵懂懂地玩着别人的小东西。我明白了齐齐的意思。她认为“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个原则每人都应遵守。这个道德标准已经在齐齐身上形成了。我突然感到羞愧,认真地对她说:“是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齐齐停止了哭泣。她明白我理解了她,带着哭腔“啊”了一声,等待着我。我说:“你可以带她去找那位小朋友,把东西还给她。.”齐齐凝神点点头,拉着那个孩子走了。几分钟后,三个孩子手拉手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原来那东西是颖颖的。颖颖举起手中的东西给我示意,齐齐笑着用手拉了一下旁边那个小女孩,小女孩斜着身子,身体的重心聚集在拉齐齐的那只手上,抬起一条腿往后一踢,边踢边笑着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齐齐微笑着,脸上还挂着刚才的泪痕。(均瑶)

孙瑞雪: 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这种心理:别人的闲事不管。而孩子天生就有道德上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儿童是通过外在事物建构自己生命的内在秩序。秩序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敏感期,它同儿童的思维过程紧密相关,同儿童的品质形成紧密相关,它最终关系到儿童长大后的道德、文明素质、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儿童出生几个月就有秩序,他会因为坚持秩序达到执拗的地步。一旦儿童建构了良好的秩序并维护它,孩子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似乎意味着,因为遵守了内在的秩序,生命的能量就有了目标,儿童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探索未知世界上。有了心智的秩序,使得儿童信任环境,相信自己能和环境交流。 儿童内在的秩序成人无法改变,就像生命需要成长一样,它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但现实是:儿童内心的这种秩序往往被权威替代。决定孩子内心的是老师,因此儿童怕学校、怕老师和成人,这也使得家长讨好教师,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些。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也使他的认识混乱,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孩子,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对付环境上,察言观色,揣摩大人的心思。 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保证儿童得到均等发展的机会,受到平等的对待。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儿童就容易发现生活的法则和宇宙的秘密,在行为中形成自律。 一旦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对社会秩序高度敏感。仔细观察成人世界,我们坚信,保证幼儿园、小学教育的科学性,还是我们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艰多读者关心的规则与自由的问题,我们将在《自由中的儿童中》阐述。

最后编辑此帖2008-11-19 13:29:28。

更多精彩内容:孩子 儿童 老师 敏感 自己 这个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捕捉儿童敏感期》”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3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