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定义,“中风”就是因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而造成突然或阵发性的大脑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调。脑中风的患者通常以50岁以上的病人为主。近年来,全球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儿童中风的研究,在母体内的胎儿、从新生儿到青春期,都有发生脑中风的可能。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以为中风是成人才有的疾病,所以当医生对家属解释宝宝患上脑中风时,家属都是一脸惊讶,无法相信。事实上,儿童脑中风并非最近才出现在的,只是以前都是以脑梗塞、脑出血等说明病情。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儿童脑中风应该是更为通俗的名称。
中风分为缺血性及出血性两种
缺血性中风是指血管突然阻塞;而出血性中风则是指脑部主要动脉爆裂,造成脑积血。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和年龄及受影响的区域有关,当语言中枢受到影响时,可能无法说话或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若运动中枢受到影响,则出现肢体无力的症状;青少年常表现出特异性神经异常症状,如半瘫、步态不稳或颜面神经麻痹,但在婴幼儿身上则常以非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如抽搐、发烧、嗜睡或头痛,而这些症状有时和其他疾病的表现类似,加上婴幼儿不善于语言的表达,所以不容易在一开始就立即诊断。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也和受影响的区域有关,但常伴随剧烈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是意识丧失。
小儿中风的原因和成人不同
中老年人中风原因大都和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而小儿中风的因素复杂许多,且和中老年人的中风成因不同。缺血性中风常见的原因包括血管异常、心脏病、粒腺体疾病、代谢异常、脑部感染、抗凝血因子的缺乏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血管管壁狭窄,最后导致血流减少。出血性脑中风常见的原因包括先天血管异常、凝血因子缺乏、脑部创伤等。以下针对常见的原因,做进一步的介绍:
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如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损、主动脉狭窄或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后天性心脏病(如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律不整、人工心脏瓣膜),都有可能造成动脉型血管栓塞,而这些病人从事心导管检查或心脏手术时,也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
感染:细菌性、病毒性或结核菌引起的脑膜炎,都可能造成脑部血管栓塞。目前曾被报道过和小儿中风有关的感染疾病还包括:肠病毒、水痘、日本脑炎、流感病毒等。
血液疾病:先天抗凝血因子的缺乏易造成血栓的形成,而先天性凝血因子的缺乏,比如血友病原体或是后天凝血异常,包括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小板低下、肝脏疾病,都可能造成出血性中风。
血管疾病:头颈部的机械性伤害,可造成颈动脉剥离,导致缺血性中风,比如有位宝宝去游乐园戏水,由于采用头下脚上的危险姿势从滑水道溜下来,结果发生右半身不遂。“毛毛样疾病” (毛毛样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脑血管阻塞引起侧枝循环增加及神经症状,这种疾病有一大部分发生在儿童时期,会造成儿童脑部中风。)是好发于亚洲人的特殊脑血管疾病,会渐进性地造成脑部大血管狭窄及阻塞,临床上常以反复性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也就是症状通常在1天之内即恢复,因此一开始容易被忽略。
代谢异常:高胱氨酸尿症患者本身血管生成不良、弹性不佳,且血液容易形成栓塞,使得他们成为脑中风的高危险群。另外随着饮食的西化,肥胖及高血脂症的问题在宝宝身上也不少见,使得血管硬化问题提早出现,也提高了中风的几率。
先天性血管异常:动静脉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出血性儿童中风,主要是胎儿形成时,脑部微血管发育异常,使得动脉血流不经过微血管而直接流入静脉,形成蚯蚓般怒张的畸形血管,当静脉承受不了那么高的压力时便会破裂,发病的高峰期由12、13岁至30多岁,就像藏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
预防中风应从婴幼儿时期做起
小儿中风的原因与大人不相同,所以不管是治疗的方法或是诊断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中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先天造成的中风较难避免,不过部分病人在发病前仍会有先兆。当宝宝出现在头晕眼花、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高血压症状,也要及时检查;一旦有语言不清、半边肢体无力等状况,更要立即就诊。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与饮食习惯,以降低后天造成中风的危险,都是必要的。所以预防中风应从婴幼儿时期做起!
咦?幼儿也会中风??嗯,学习了~~~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