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小明(化名)今年六岁半,一年级。对学习非常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磨磨蹭蹭、不抓紧时间。尤其是父亲在家时情况会更糟,总是找各种理由粘在父亲怀里,说自己肚子疼、眼睛累、手酸等等,来逃避写作业。他提出的要求父母必须立即满足他,稍有延迟就躺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哭闹。在学校里,他又表现得过分敏感、胆小,不会与小朋友交往,经常被同学孤立。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故意摔倒在地,别的小朋友笑他,他反而很自豪的跟着傻笑不肯起来。另外,他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即使嘴里塞满了食物也不停止,好像没吃过东西似的。小明还经常不自觉地不停挤眼睛,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更让父母接受不了的是,还发现儿子有手淫行为。父母为此严厉地制止他,他也感到很羞愧,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行为,现在他想手淫的时候,会把屋里的人都赶出去。 小明所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不良行为习惯,让父母觉得太失败了。看到别的孩子懂事、乖巧,他们总是感到非常失望、伤心。是孩子天生不好管教?还是父母教养失当?如果说是家长的问题,他们感到委屈极了?对于孩子他们可是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爱心!万般无奈他们来到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工作室求助。 经过连续几周的咨询,我逐渐帮父母分析清楚小明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小明的父母感到既惭愧又欣慰,因为小明的所有不良习惯都与父母失当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当然现在弄清楚原因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非常高兴,咨询前那种苦恼、无奈、焦虑的情绪已经大大减轻了。 小明的不良行为习惯是这样形成的: 狼吞虎咽只因为父母限制太多 小明妈妈怀他时差点流产,保过胎,分娩时也不顺产,出生后被诊断为免疫力缺陷,经常生病,一岁时得了肺炎差点没抢救过来。所以父母总是觉得小明的身体不好,必须仔细的照顾才行。他们对孩子的食物限制太多太过严厉,致使孩子想吃的东西经常吃不到。因此一旦孩子得到零食就迫不及待的大口吞咽,生怕父母再把食物要回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现在的不良习惯。 “挤眼睛”可以逃避学习 由于孩子小时候身体不好,所以父母一直对孩子的身体状况非常注意。开始,孩子在学习时偶尔的挤几下眼睛时,父母表现的很关切很心疼,告诉孩子休息休息眼睛,一会儿在写。以后每当小明不想学习时,就有意识的拼命挤眼睛,当他这么做时,每次都能得到父母的奖励(玩一会儿在学习)。结果,在父母的一次次强化下,小明形成了挤眼睛的习惯来控制父母,逃避学习。 人际关系差来源于幼年的同伴交往缺失 小明的不善与人交往,是因为家长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与小朋友交往的环境,使小明错过了与同龄人发展交往能力的最佳年龄(3~4岁)。小明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主要由外公外婆带到大。外公外婆以前生活在农村,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无法容入城市的氛围。结果每次他们带小明出来玩时,总是避开人群和有小朋友的地方,导致小明没有接触同龄人的机会,自然就学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如果小明在3、4岁时家长就开始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那么他很容易克服自己的恐惧、羞怯心理,并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不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情况。 手淫是因为生活没有乐趣 小明没有朋友,除了父母他只能一个人玩,父母的过度保护又给他很多限制,所以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爱好。在外部环境缺乏乐趣的情况下,他会把自己的关注点从外部转向内部。当偶然发现摩擦生殖器会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时,他开始出现手淫的情况。在我没有介入之前,父母对他的这一行为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这样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父母越阻止他,他对这一行为就越好奇,越是把注意力固着在这上面。父母打骂留下的羞耻感还可能为将来的性心理障碍埋下种子(让孩子相信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其实对手淫的行为,父母用不着大惊小怪,这个年龄段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器期,细心、敏感的孩子容易被无意中碰到生殖器所引起的快感所吸引,生活中兴趣少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因摩擦生殖器所产生的快感。对于摩擦生殖器的行为,唯一可行的就是转移他的兴趣和注意力。有了外部的兴趣和乐趣,对自己的身体关注程度就会减少,这样他的手淫行为也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最大的隐患是与父亲的心理分离延迟 以上父母所关注的不良习惯其实都是一些相对较小的问题,小明身上还存在另一个影响最为广泛、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小明身上的所有不良习惯都起重要作用。这个问题就是在小明的这个年龄本应该和他幼年依恋的对象完成分离的过程,但是现在远远没有完成。 在孩子两岁以前父母无论怎么与孩子亲密都不算过分,这之前,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越紧密,孩子以后的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就越好,因为人类的依恋关系是一切情感发展的基础。但这种紧密地依恋关系在两岁以后应该逐渐地分离,分离过程应该在5、6岁左右基本完成。而小明都六岁半了,他和他依恋的对象(父亲)还没有完成分离。这将导致两个不良效应: 第一,会阻碍孩子的心理成熟。表现在当小明看见父亲时,他会使自己的行为退行到小月子孩的状态,让父亲抱他、哄他、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俨然要父亲把自己当做没有能力没有责任的婴儿。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好好写作业的,即使勉强做作业也要父亲陪着,不过这时大部分时间学习是在和父亲亲密、打闹。如果这种情况不解决,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的习惯永远改不了。 第二,影响夫妻关系,致使夫妻之间战争不断。据妈妈说:“我最看不惯丈夫与孩子溺在一起的样子,像一个老娘们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给孩子做的是什么榜样啊!”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 家庭成员角色错位——付出爱收获失落 上面妻子的抱怨是有意义的,是值得分析的。首先,孩子出生时母亲身体不好,没有奶水,不能亲自为孩子喂奶。其次,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母亲和孩子呆在一起时间较少,再加上个性较冷,很少拥抱、抚摸孩子,结果婴幼儿期母亲没有与孩子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而爸爸性格温和,陪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多,所以,孩子比较与爸爸亲密,结成了深厚的依恋关系。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在家里扮演了妈妈的角色,为了使这个家庭保持平衡,必须有一个人出来扮演一个严厉的角色,否则,这个家将陷入混乱,会没有人说话算数,孩子的行为会更加肆无忌惮。糟糕的是妈妈扮演这个严厉角色并非自愿,因为当她这么做时会失去很多,如与孩子分享亲密关系的权力,正面情绪等。能得到自己孩子的亲密联系,对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为了使这个家保持平衡,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爱变成严厉的面孔之后再给予孩子,这样孩子对严厉的妈妈越来越疏远。而妈妈也变的越来越失落,在这种不平衡心情下,对丈夫与孩子粘一起的样子当然会莫名的愤怒。母亲对父亲的妒嫉引起的抱怨、斥责又影响到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怜的妈妈,付出满腔的爱,却无奈地把自己放在了全家人的对立面。 至于父亲与孩子为什么迟迟不肯分离也很值得分析:其中有小明的原因,因为他没有掌握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还不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快乐,所以还要依靠他依恋的人获得快乐与认同。这完全是恶性循环,越依赖父亲,越不能把自己的兴趣转向同伴,使自己成长。但父子不愿分离的原因,小明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爸爸占大部分原因,这是父亲的性格使然,也是父亲的无奈之举。挖掘到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妈妈个性冷而强势,语速快,争吵时丈夫根本不是妻子的对手,而且妻子对错意识明晰,对家里的任何事情都用对错评判。如丈夫在外面累了一天,回到家半躺在沙发上,妻子看见就说父亲为儿子做了坏榜样,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应该坐有坐像、站有站有像,说丈夫这种行为不对。妻子拿儿子作为理由,丈夫无话可说,只有压抑自己,妻子总是事事正确,丈夫则总是错误。一个男人要是和一个总是正确的女人生活在一起,郁闷之心可想而知,但又天生嘴拙,吵不过人家,怎么办?愤怒总是要宣泄出来的,于是无意识就通过与孩子保持亲密来挫败妻子的强势,妻子越不喜欢看见他与孩子亲近,他越是那样做。目的就是宣泄自己积郁的愤怒。殊不知他们正在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危害自己亲生儿子的心理健康。 明晰了原因后纠正就容易了。我帮小明父母确定的调整措施如下: 抓紧纠正家庭角色错位,重建稳固的家庭情感联系 具体做法是:使父子适度分离,抓紧建立母子感情依恋。在青春期逆反之前还有6、7年的时间,还来得及,否则,母子之间没有依恋感情基础,到青春期妈妈可说不得、管不得了。建议以后小明犯了错,由爸爸来执行惩罚,惩罚完了由妈妈安慰,调和局面。爸爸扮演严厉的规则、威严的角色,妈妈扮演母性的温柔角色,这其实就是一边完成以父亲的分离,另一边培养与母亲依恋关系的过程。同时爸爸与孩子保持距离也有利于夫妻的和谐关系和情感联系,使父亲的情感满足不再片面依赖孩子,回避妻子。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家庭情感关系。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行为矫正与塑造 当然除了以上改变家长的互动方式以外,对小明采用一些必要的不良行为矫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代币制管理技术”使他的零食、玩具、特权、奖励都于他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表现不好就没有零食、特权。这比跟他讲人生道理强的多,小孩子是无法理解抽象的道理的,他们的还生活在感性的世界里,对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更容易产生反应。这些东西能直观地诱发他们主动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引导他们逐渐放弃不适当的行为模式。以后,随着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及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才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社会规范的约束。 咨询感言 其实这个家庭在外人看来是很美满、幸福的,几乎无法发现家庭内部成员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特别是夫妻双方,都对家庭充满爱心,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他们的行为又都在推远对方,让每个人的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幸好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通过咨询来扼制了不良状态的持续和发展。当然这个家庭恢复到正常状态还需要很长的路,这个过程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包容和理解。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不要消极等待,期望问题自然消失,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激化,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当事人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看清自己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有效的化解不利局面,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学习了!谢谢

分享下,

子轩阁童装有新款上架哦,欢迎进店逛逛哦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怎么形成的”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