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生日

过两天就是爸爸50岁生日了,我该为他写些什么了。

爸爸出生在祖国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是爷爷晚年得来的的儿子,取名叫“晚得”。小时候我一直没弄明白他名字的含义,因为他总是把它写成“晚德”,我以为名字取意于他是爷爷晚年“积德”得来的儿子。不过长大了我知道我错了,因为我爷爷从出生到现在都没干过那事。虽然爸爸出生在困难时期,但幸运地是,因为家底殷实(爷爷是村里的支书,又有一块莫名其妙的、收益惊人的茶园),他没有享受到那个时候全中国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难,他面红油亮地茁壮成长着。估计在我爷爷和爸爸的人生设想中,面红油亮地成长着应该是大势所趋的。这个大势在父亲三岁时因奶奶的突然去世骤然转弯,爸爸成了一个没娘管的野孩子。爷爷有他的“国家大事”要管,他要每天去吆喝村民们上工、干活、下工;要组织村民们催种、插秧、收割……一年四季的农田活;还要管着诸如哪家婆婆媳妇吵架、哪家阿猫阿狗生病了的事。在他眼中,“国家大事”哪能让位于一个毛头小孩呢,于是,爸爸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个野孩子。传说姑姑那个时候担当了姐姐和妈妈的双重角色,含辛茹苦(姑姑的说法)地把爸爸拉扯大。但每次在她歇斯底里、毫无理由地痛骂爸爸时,我总在怀疑这个传说是个神话,即使不是,我也觉得姑姑担当的应该是个继母的角色。继母到现在还在村头村尾宣传她当年怎么怎么辛苦才让这个家没有崩塌,尽管我的伯伯们一致认为这个和她没什么关系。

因为我没能参与爸爸的童年生活,而参与了的人又没功夫记着一个小毛孩是怎么从早起玩到晚睡的,所以童年时期的爸爸,我一无所知。他也很少给我讲过。只说过奶奶死了做道场的时候,他就坐在奶奶的棺材上玩耍。害得我现在一想象爸爸童年模样,就是一个小男孩坐在一副黑黑的棺材上,嘴里嚼着糖,咧着嘴朝着众人笑,手里兴许还拿着一根小棍子在比划着……

爷爷供爸爸读到了高中。这大概是我爷爷这辈子做过的最像样的一件事,可是我爸爸没有让它变得更像样——因为他没有考取大学,他没有把握住这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但这是时代、社会给予他的痛苦,他无力改变。爸爸告诉我,那时的学校在“文革”的大潮中开展着轰轰烈烈的劳动革命,上午劳动,下午还是劳动,一个礼拜读书的时间不超过一天。于是,包括爸爸在内的他们班的所有同学顺理成章地在高考中全军覆没。爸爸还告诉我,那是高考恢复的那一年。

我一直不知道读了高中对爸爸来说意味着什么,还是什么都不意味。但我总觉得,那个时候,读高中的孩子和没读过高中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至少爸爸那一手漂亮的字是他的同龄人甚至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没有的。甚至我觉得,当初爸爸那么坚定地要我考大学有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的因素。

大概是我7岁那年。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群穿着光鲜亮丽的城里人,他们来找爸爸。正在玩泥巴的我看着爸爸挑着从田里刚刚挖出来的白藕向家门口走来,他看着那些人,什么都没说,默默地把担子放下。一个白白胖胖的、西装革履的叔叔走上前,握住爸爸的手:“老同学,还记得我们吗?”“记得啊”爸爸的脸平静地让10几年后的我回忆起来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他静静地招呼老同学坐下,静静地听老同学们回忆过去,然后静静地叮嘱妈妈怎么洗藕、静静地换好衣服和那群人走了……回来后,他静静地告诉我,在KTV,他唱了一首腾格尔的《天堂》……

70年代中旬,爸爸被爷爷送去参军了。那个时候参军是件无上光荣的事。但爸爸似乎没那么觉得,因为他从没有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那样和任何人激情澎湃地讲过他的军旅经历,我所知道的关于他在军队的一切,都来源于我的伯父,他也是从爸爸的战友口中得知。据说因为爸爸读过一些书,他在部队颇受重视。他参加过越南战争,很多战友没有回来,或者带着伤回来了。所幸他活下来了。也许因为爸爸的知识,或者因为他的个性,当时有个首长很喜欢他。关于这个“首长”具体是个什么人,伯伯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是个大人物。首长用心的培养爸爸,决定要把爸爸带到北京老家的部队。这个消息被爷爷知道了,爷爷发挥了他雷厉风行、不到目的不摆休的战斗精神,每天一份电报甚至谎称“病危”,把爸爸弄回家了。他想尽了办法把爸爸留住,包括给爸爸娶老婆。也许是在男人堆里呆久了,爸爸没有挡得住女人的诱惑,没多久就俯首称臣,退伍回家结婚了。伯伯说这些话的时候,很是气愤填膺:“要是当初你爷爷不把你爸逼回来,你爸现在肯定过上有钱人的日子了!”我笑了:“可是要是我爸爸没回来,哪有我啊!”“那倒是哦”伯伯也笑了。

那位首长在爸爸结婚时来了我家,据说轰动乡里。可惜我又没能参与。他留给了爸爸一对写着“同心同德”的瓷坛。每次看着那对漂亮的白色瓷坛,我总在设想:要是爸爸当年跟着首长去了北京,那爸爸的家里是不是会到处摆放这这种瓷坛啊。

同样的,我也不知道军旅生活对爸爸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还是沉默。但我认为,他的刚毅、坚强和不拘言笑是部队生活带给他的。然而,在其他的家人看来,部队生活只是带给了他好身体。记忆中的爸爸从来没有生过大病,小感冒也鲜有。他在建筑工地上担石头,担砖,干很重的体力活。三十年了,他还是我心中屹立不倒的大山。

我曾问过爸爸:“你摸过枪吗?”“那肯定摸过啦!”爸爸显出他难得的激动,一脸的骄傲:“我枪法很好的!”

退伍回来后,爸爸就和妈妈结婚了。他开始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和其他庄稼汉一样,种地、生孩子、养孩子、做房子、侍养老人……成了爸爸生活的全部。那些刻在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脸上的沟壑,爸爸一道没少。而我,从记事起,对于爸爸的事,就只记得那些有与我们姐妹有关的事了。尤其是关于小姐姐的。

大概是在我6岁时,9岁的小姐姐得了重病。记忆中,每天早晨,爸爸会背着小姐姐去散步,带她去她想去的地方。我总是跟在后面,听爸爸给小姐姐讲着故事或者说着笑话,然后偷偷地哭。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小姐姐将不久于人世,那充满温馨的早晨,是爸爸给她最后的安慰。我总在吃醋:为什么爸爸不像疼小姐姐那样地疼我呢?那时家里因为给小姐姐治病,倾家荡产。但爸爸每次上街都会给我们买来好吃的:板栗、香蕉、李子、花生……每次爸爸从街上回来,我们三姐妹就会一蹦一跳地迎上去,翻爸爸的口袋,比赛着看谁抢的最多……那是我关于吃的最美好的记忆,那是在家里最困难时,爸爸给我们三姐妹的最大的快乐,我猜,那也是小姐姐离世前最大的安慰。

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小姐姐离开的那天。当我从学校赶回来踏入大门时,看到了坐在大厅正中间的爸爸。他呆呆地坐着,望着床上的小姐姐,眼里空洞,一言不发,没有哭。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亲人们在我们之间来回地穿梭、忙碌,没有人去安慰已经傻掉的爸爸,也许在他们看来,一个大男人足矣承受这些。突然,爸爸发现了我,他一个箭步冲上来,抱着我,紧紧地箍着我的脖子,颤抖着,面红耳赤,青筋突暴,嚎啕大哭起来……我一半惊吓一般伤心地跟着哭起来,看着突然情绪失控的爸爸,我突然想起了动画片《狮子王》里辛巴爸爸在辛巴失踪时在森林里吼叫的情景……

再后来,家里陷入了很久很久的平静。爸爸依旧每天扛着锄头出门,太阳落山了才回家。他总喜欢叫上其他的庄稼汉子,在大堂里喝酒。那个时候他们喝的还是自家酿的白酒,一顿饭的功夫,个个喝的面红耳赤,胡言乱语,只有爸爸是个例外,他不醉酒。再后来,到了大热天,吃中饭时,爸爸总会递给我三四块钱:“毛则,去买瓶啤酒来,咱俩喝。”就这样,我和爸爸,一人一杯,喝的欢快,却一言不发。

听人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只有儿子才会跟爸爸吵架,闹变扭。然而,我在爸爸的生命中扮演着儿子的角色。他不像其他的父亲那样,喜欢和女儿唠嗑,我话多了,他还烦我。除了很必要对话,我们几乎不瞎谈,最多在看新闻的时候讨论两句。农忙时,他也毫不怜惜地硬要我下地一起干活,不管多热多累。记得有一次,收稻时,镰刀插到我的脚掌了,血流如注,妈妈吓哭了,爸爸看了看,说了声:“你回去吧。”就再也没哼声了。那个时候我好恨,恨我怎么有这样的父亲。这种恨弥漫了我的整个青春期。记得初三时爸爸还打过我,我已经记不起什么原因了。只记得在爸爸手掌落下时,我破口大骂,把对他的怨恨都骂出来了,骂得爸爸妈妈目瞪口呆。我自己感觉很痛快,不管不顾爸爸已经扭曲的脸。第二天,妈妈告诉我,爸爸头天晚上哭了一夜,嘴里念叨着:“这孩子今后不要我的,她不会要我的……”妈妈说着,泪如雨下。我定定地看着她,泪如雨下。

那是我所知道的爸爸的两次哭。一次因为小姐姐,一次因为我。

再后来,我上高中了。第一次高考落榜了,我哭时,爸爸面无表情。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自己得来的后果。”然后,他呆坐着,一个晚上没睡。他坚定地要送我上大学,哪怕复读。于是我开始复读,记得那时爸爸不让我看任何电视节目,《恰同学少年》除外。他说:“你要看就看明白,这才是有用的东西。”考上大学了,妈妈伯母伯父激动地哭了,爸爸还是面无表情。他静静地看着我填志愿、静静地听着我的设想、静静地看着妈妈帮我收拾行李、静静地目送我上车……我总在想,我的人生,总少不了一双静静注视的眼睛。尽管它显得那么的冷漠,但毫无疑问,它是我一生的支柱。

离开家了,我很少回去。每次打电话,爸爸总会跟我说:“你妈妈想你了。”从来没有说过他想我。但我知道,他也想我了……

爸爸和我的话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了。但他对我带回家的书很感兴趣,比如《伟人毛泽东》、《邓小平改变中国》之类的。他总会赶在我返校之前把书看完,然后告诉我:“这是好书,值得看。”有时候,我会找话题,会告诉他我在学校里的事情,尽管有些事他没什么兴趣,但现在的他不会再显的不耐烦。他会静静地听我讲,很不愿意听了就这望望那望望,然后我就故意不停嘴,一直讲,讲到他说:“我要去干活了。”然后等他出门后,偷偷地笑。

我告诉爸爸,等我有钱了,我要带他和妈妈环游世界。那个时候的他,笑了,很开心地笑了。他说他等着。

我告诉他,我挣钱了,我可以给他和妈妈买东西了。他说:“你自己留着用,别买。”。

我告诉他,我想考公务员,想当老师,想考研。他说:“你想干嘛就去干,别担心钱,爸爸给你攒着钱。”。

我告诉他,我暑假不回家,要去湘西支教,他说:“好,好好干。”

我告诉他:“你要保重身体”,他说:“你别担心,我和你妈妈很好。”

……

……

……

突然间,我发现我那慢慢老去的爸爸变得和其他的父亲一样了,一样的爱在儿女们面前唠叨,一样的会让儿女们知道自己挂念着他们,一样的那么地依赖他的孩子……寒假里,我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打算和姐姐在外过年,他在电话里居然哭了。我听着,傻了,不知所措。我的爸爸,怎么这样啦?他真的老了吗?

我的爸爸,他还记得他当年在学校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吗?还记得那杆有着他体温的钢枪吗?还能想起在战场上厮杀敌人的呐喊吗?还记得和小伙子们拼酒时的兴奋吗?我猜他已经不记得了,他只记得他第一个女儿出生时的哭声,只记得第二个女儿离开时的安静祥和,还有第三个女儿考上大学的欢呼雀跃……

我的爸爸,他不再是那个让我觉得伟大、威武的男人,他的白发已经满头,他的皱纹已经遍脸,尤其是他的心,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浸染模糊。在我眼中,他已然成了个需要照顾的老人,成为村口那棵遥望远方的枯皮树。

但他还只有五十岁啊,我的爸爸,你是不是老的太快了……

人说,五十而知天命。爸爸,你知道你的“天命”吗?还是你已经不在乎了。

…………

最后,以斌哥的《弓》作结,因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尾。

           弓            

我知道

你也曾

有过我现在正做着的

金色的芬芳的梦

也有过我现在的

狂放与不羁

可是

故乡的山太高水太深

旧的思想

象一只大手

牵住你的衣襟

让你不能前行

于是

你便在田野上

做你金色的芬芳的梦

你的一切都在这里

女人孩子老父亲

我的出生稚嫩的你

一下真正成人

而岁月的鬼子

将你变成了顺民

夕阳下田茛上

我看到一张弓

一张给余晖镶了金边的弯弓

那是你的脊

弓的两头

紧绷着的是什么呢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爸爸的生日”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