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的爱一天天加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们却觉得越来越不快乐。是家长给予的不够?还是孩子要求的太多?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零点数据进行的几项调查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环境——重择校 轻择友 数据:近六成家长不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所城市的1095名18岁至60岁常住居民的随机入户访问结果表明:在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近六成家长(55.5%)不知道自己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 (零点数据) 分析:了解孩子可从孩子最好的朋友入手 大部分家长都能认识到,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在学习之余,很容易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因此,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避免结交“不良少年”,沾染不良习气,成了这些家长重点考虑的问题。但当被问及“对孩子成长有影响的因素”时,家长把家庭和学校放在了前两位,而极少有家长关注孩子对于交友的选择。 在对北京市丰台区第七小学学生李建母亲的采访中,她的回答代表了大多数父母关心孩子的方式:“平时孩子回到家,主要是问问他在学校学了什么,老师都留了什么作业,问多了,他就嫌我们唠叨。” 在不可能改变家庭环境的情况下,一方面,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费尽心机地帮助孩子择校,总认为找到了一所好学校就等于给孩子找到了好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缺乏适当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谈话基本是围绕学习和考试成绩打转,极少甚至从不涉及孩子的社交生活等其他方面内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此多的家长在强调关心孩子的同时却从不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的原因了。 中国未成年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xxx建议,关心孩子的伙伴交往情况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孩子最好的朋友谈起,从招待孩子最好的朋友入手,也许因此使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玩耍——重陪伴 轻伙伴 数据:不足五成的中小学生不能经常与伙伴玩 一项对北京、上海等6大城市的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经常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比例不足5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针对全国8所城市普通居民随机入户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现在12岁以下的孩子,仅有21.9%的剩余时间是和同伴们玩耍。而他们的家长在与他们同龄的时候,有36.8%的剩余时间可以和伙伴们一起玩耍。(零点数据) 分析:父母的阻止和居住环境限制成主因 孩子不能经常与伙伴一同玩,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父母的阻止。父母希望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看书、学习,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成为有用之人,就会获得成功。这种对“成才”的片面理解削弱了父母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动机。 另外,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居住环境限制了孩子们与伙伴一起玩耍。随着都市化生活所带来的居住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随着成人世界的激烈竞争向儿童世界逐渐蔓延,“与伙伴们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稚和童趣,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越来越陌生和奢侈。 从零点数据的调查结果也可看出,现在的孩子与同龄伙伴们玩耍的时间,要远远少于他们父母小时候与伙伴们玩耍的时间。除掉吃饭、睡觉、上学等基本时间,孩子们的其他时间更多是和父母、(外)祖父母、保姆等人一起度过。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和同伴玩耍是所有孩子快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幼师校区的赵老师说:“与伙伴们快乐的玩耍,是多少成人对于童年最难忘的回忆,而这种快乐更是成人陪伴所不能取代的。 爱好——重功利 轻兴趣 数据:四成多孩子认为“做喜欢的事”最快乐 调查还发现,四成以上的孩子认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快乐的原因,孩子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也并不反对孩子在学习之外有其他爱好,81%以上的家长支持孩子有学习以外的兴趣。然而在“爱好”什么上,家长和孩子却发生了矛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分析:家长一味追求成绩磨灭了孩子兴趣 对孩子个人爱好的调查表明,体育和音乐是他们选择的前两项,百分比分别为25.3%和22.7%。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以外,大多数孩子选择的也是体育和音乐。然而,孩子对体育是发自内心的爱好,家长的想法就不同,除了孩子能够进入体育专业,普遍不是很支持,甚至有坚决反对的。 同样,孩子喜好音乐主要是听歌、唱歌,自娱自乐,女孩子尤其喜欢。不少家长不反对孩子爱音乐,但爱好的内容和方式却不一样,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一种乐器,甚至有打着骂着让孩子学乐器的。 学生敏轩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学校原本是个爱唱爱跳的小姑娘,经常参加一些班级和学校的文艺表演,她的家长也因此给她在舞蹈班报了名。可是现在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以外,敏轩还要坚持每周两次的舞蹈课和准备舞蹈考级,她说:“我觉得跳舞越来越累了。” “不要因为家长一味地追求成绩而磨灭了孩子本就不多的兴趣。”xxx说,家长培养孩子的爱好或许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孩子的爱好却是纯真的。因此,孩子喜爱的,家长未必喜欢;家长支持的,未必是孩子自己的兴趣。 案例 孩子真的快乐吗 晓云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从上了小学以后,她的妈妈就很少让她出去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妈妈总认为邻居家的小孩子成绩没有晓云好,晓云和他们在一起就是瞎打瞎闹,从中根本就学不到东西,只是单纯地浪费时间。所以晓云的母亲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业余时间,陪着晓云画画、玩棋牌游戏,或是带女儿出去旅游。 晓云母亲自豪地认为自己给了孩子充足的娱乐时间,而且在游戏中让女儿学到了知识。可是,晓云每次听到楼下小朋友嬉戏的声音,脸上都会流露出一副羡慕的表情。 建议 “孩子没有朋友比 考试不及格还严重” 出场专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独生子女同伴交往在孩子的成长中十分重要,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可能还要严重。 随着独生子女年龄的增长,群体社会化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著的,同伴的影响力影响着孩子个人的选择。所以说一个人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特别在意同伴的评价,特别希望在同伴当中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与同伴交往的水平影响他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三种:第一种是明星,第二种是处在一个中间状态,叫游离者,第三种叫被拒绝者。那么被排斥者呢,经常有消极心态,愿意和群体作对,和班里作对,和什么都作对。那么在同伴交往中处于明星地位的孩子呢,他们往往综合素质比较好,比方说碰到了难题会商量,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或者有些过人之处,有组织能力。所以说与同伴交往的水平影响他的社会地位的差异。 那么,如何去引导独生子女学会交往呢?第一个原则是学会发现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善于和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其次,是引导孩子学会相互学习,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还有就是教会孩子“君子和而不同”。我尊重别人,我善解人意,我愿意帮助别人,但是不等于失去我自己,我要保持我的个性,我要保持我的优点,我要保持我的见解,但是会友好地相处。 链接 法国:放学之后只有放松 每天下午4时30分放学之后,所有的公园里、花园中、草地上、游乐场、体育馆,到处都是踢足球、堆沙丘、荡秋千,追逐嬉戏、锻炼身体的孩子们。 法国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就近入学,放学后便充分放松,到外面去玩耍、去锻炼身体。孩子们不是在教室中学习、解题,而是都在院子里随意玩耍,追追跑跑,直到家长的到来。 有些12岁以下的孩子因家长工作,放学后仍留在学校中,由市政府聘请的人员(无业或大学生、高中生)负责照看。 各类体育、艺术训练班每天课后及每周三训练。从五六岁开始家长都为孩子们选择一两项进行训练:游泳、滑冰、足球、网球、体操、舞蹈、唱歌、钢琴……各类学校开设了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班次,全方位地对他们进行素质培养。这种学校在休息日和假期里是不开课的,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完全放松休息的。业余学习都停止了,就更不会有各种文化课的补习班了。 美国:家长也很望子成龙 美国的家长也望子女成龙成凤,也会为孩子付出很多,有的甚至能牺牲自己的事业,退职回家抚养孩子,但他们“龙与凤”的标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美国式的成功在个人,是尽自己的力量做得最好,实现自我价值。美国也有“家庭即学校”的教育思潮。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把他们看作平等的个体,尊重他、和他谈心,“建议式”请他做事,决不会命令。打骂是违法行为,会受到处罚。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 “自我实现”的成功标准也是美国学校教育的灵魂。美国学生的成绩只和自己比,这次考试比上次有进步,就会产生成就感。老师也是如此,若一个学生上次考试倒数第一,这次考试倒数第二,老师会自制一个奖品,予以奖励。这个学生“倒数第一”的水平,只是老师知道,考试分数是个人的隐私,必须保密。美国高中阶段要考试三次,取最好的成绩报考大学。若考试机构泄漏其他两次低分,则是违法,会成为“被告”。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会充满自信。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