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学中做

1.的定义和内涵  “做中学,学中做”就是要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精髓一方面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镜,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小时候父亲常在周末带费曼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父亲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费曼那时猜想其实父亲并不知道这只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费曼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费曼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费曼觉得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费曼长大了一点,父亲摘了一片树叶,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同上一例一样,费曼还是认为父亲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父亲培养了费曼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费曼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费曼拉动马车的时候,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费曼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理解,父亲并不只是给费曼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摩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费曼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  “做中学,学中做”的精髓,另一方面在于动手。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用尺在灯泡上上下左右、量了一阵, 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阿普顿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很快就测出了灯光的容积。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现人的潜力。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肯定什么也做不好。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你试着去做过吗?你做的时候是浅尝辄止,还是屡败屡战呢?有些问题貌似很复杂,其实真正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太难。对于真正越是复杂的问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浅尝辄止,只能加重自己的失败意识,更加没有信心。所以,多做,就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少做,就会发现能做的事情很少。  北师大教育学院的郑新蓉教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的某个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某个大学城时,当地一个小学校长送给代表团的成员一本画册。打开一看,全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建筑物,有古老的教堂,有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有别具风格的艺术博物馆,也有最新科技实验楼群……每幅图下,都用文字表明这座建筑物坐落的位置、修建的时间。建筑设计人的姓名以及该建筑物的设计风格。这位校长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很好的导游图,有了它,你们就知道我们城市的历史、主要建筑和城市规模,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感激的同时,不解地问道:  “你们学校有城市建设、规划和导游的任务?”  校长说:“没有哇。这是我们学生的作品,是他们的作业。”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这才细细地看这本画册,许多建筑物的确明显是孩子的手法,很稚气,但不够老练,不够专业。  中国代表闭的同行兴趣更大了:  “图画下的文字是谁帮助完成的?”  “也是他们自己。”  “孩子们怎么知道某个建筑物的历史和设计过程的?”  校长答道:“他们可以去图书馆、建筑博物馆和建筑设计院访问。”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感慨万千,原来孩子们有这么大的创造潜力,同样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城市社区知道有多少?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环境了解有多少?我们的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和设计院的机会有多少?但是这也说明:只要有自由的时间和机会,的人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孩子。2.培养要点  形成“做中学,学中做”的习惯,首先要经常观察和思考。观察和思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现象和规律都客观地存在着,就像苹果园里的苹果年年都会往下掉,被砸中的人也不计其数,可是却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观察和思考的效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命名为“莲花状结构”。  1834年8月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斯科特-罗素正骑着马在河边散步。骤然间,有两匹马拉着一只小木船,以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从他的身旁驰过去。罗素侧目小船,发现一股激浪从那小船的船头上卷起,顷刻间便离开船头向前流去。这种波不像平常见到的波浪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有着明显的波峰波谷。为了找到这种特殊波的运动规律,罗素扬鞭催马,一步不舍地紧追这只小船,仔细地观察1尺多高3尺来长的激浪。追了四五公里,直到小船在运河转弯处拐弯,激浪消失时,他才掉转马头停下来。不久,罗素在这次现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研究,提出了有名的“孤立波”理论。  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从1920年冬开始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进行观察,把其身心变化的各种刺激反应逐日进行文字和摄影的记录。根据808天的具体观察和记录,他分析了孩子的身体发展、动作发展以及模仿、游戏、好奇、惧怕、言语等各个方面,于1925年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做”是这一习惯的核心,所以需要不断动手去做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想法和观点。  玛丽亚-戈波特-梅耶是继居里夫人之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女科学家,她在原子核研究上有重大建树,在固态理论,统计力学,尤其是介于它们之间的边缘学科---相变理论方面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在取得这些重大成就之前,她的智慧就在思考如何防止茶碗与茶碟之间滑动上表现出来了:玛丽亚是独生女,在她6岁时就立志要像爸爸一样做个教授。她好观察事物,每时每刻都细心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有一天,玛丽亚的母亲戈波特夫人亲自把茶沏好,把小茶碗放在精致的小碟上,然后吩咐仆人们端到客人面前。仆人中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好人,端碟子的手常常因为激动而颤抖。光滑的茶碗在碟子里轻轻移动,难免要洒出一点茶来。她就难为情地说:“人老了,手脚不灵了。”为了避免把茶弄洒,再端上来时,她就格外小心地用双手捧着。可碟子像有意找别扭似的,反而倾斜了,茶碗一滑,洒出的热茶差点儿烫着手。她就更难为情了:“人老了,手脚不灵了。”  当时玛丽亚和表哥们始终在客厅里,男孩子们都在尽情玩耍,玛丽亚却用她那双聪慧,敏锐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她被茶碗碟子吸引住了。她看到,仆人每次端茶碗时,开始茶碗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热茶洒在碟子里后,尽管仆人的手摇晃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一动也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定要弄明白。”玛丽亚悄悄地溜出了客厅,开始做起实验来。  “咦,玛丽亚呢?”戈波特夫人焦急地问孩子们,“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看见玛丽亚了吗?”“我知道她在哪儿。”10岁的克莱顿洋洋得意地说。昨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他无意中发现了玛丽亚的秘密实验室。“好吧,克莱顿,你去把她找来。”克莱顿飞快地向储藏室跑去,他愣住了,玛丽亚不在。她在哪儿呢?克莱顿沿着走廊边走边想。当他路过厨房时,无意中看见玛丽亚正在盘弄着茶碗和碟子。“哈,我可捉住你了。怎么,不当教授,改行当家庭主妇了。”克莱顿很喜欢这个表妹,总想法子来逗她玩。  “才不是哪!”玛丽亚丝毫不在意表哥的话,“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玛丽亚低声地很神秘地说。  “什么秘密?”克莱顿顿时被吸引住了。  “只要先在茶碗和碟子之间洒一点水,这样,茶碗就再也不会滑动了。”玛丽亚洋洋得意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表哥。  “小丫头的鬼把戏,我不相信。洒上水后更容易滑。上次妈妈擦了地板后,我差点滑了一跤。”克莱顿对玛丽亚的秘密大失所望。  “不信你试试。”克莱顿半信半疑地拿茶碗和碟子试了试,果真如此。  两个小家伙正七嘴八舌地议论时,玛丽亚的父亲戈波特先生来找他们了。他们把茶碗和碟子的秘密告诉了戈波特先生。“爸爸,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有摩擦力的缘故,你长大了就会知道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弄清楚,像您一样当教授。”“对,”戈波特先生兴奋地举起了玛丽亚,望着茶碗和碟子意味深长地说:“你长大后一定能当教授的!”  玛丽亚从对茶碗和碟子的“研究”开始,逐渐对物理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长大以后,不仅成为了一位名教授,而且在1963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除了实验,“玩”也是“做”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喜欢的“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为了轻松,什么也不想做,属于“游手好闲”的玩。还有一种是一种探索性的玩,凡事想弄个究竟,想玩出点花样。同样是玩游戏,有的人能从玩中学会自己编游戏程序,而有的人则沉溺于其中,荒废青春年华。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玩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区别的关键在于在玩的过程中,大脑是被游戏牵着走,还是在为游戏设计规则、进行改进和提高。  一位母亲兴奋地讲起她儿子“玩”出来的幸运和机会:儿子从小就特别爱玩电子游戏机。我们认为太耽误学习,也影响身体,可是他仍旧钟情电子游戏,我们的各种劝说和阻挠也无效,玩游戏机的“恶习”一直伴孩子读中学、考大学,直到孩子大学毕业,我们一直认为,假如孩子不迷上游戏机,孩子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而不是电影学院;另一方面,我儿子从小就爱玩游戏机,我和他爸爸从来就认为这是不务正螅可是再?拗莆颐且仓?溃?⒆拥挠蜗肥窃酵嬖骄??闪送?淙酥械母呤郑?挥兴?恢?赖挠蜗啡砑??BR>  这两个月,儿子同时被几家国外的大公司选中,并许诺高薪聘用。我们自然非常高兴,因为今年大学毕业找工作很难。一天,儿子在聊天中透露:各大公司争相聘用他的原因就是他的游戏机“玩”得太好了。他不但能玩市场上已有的各种游戏机,还能“玩”正在设计中的最新的游戏软件,并能提出改进、完善和发展新的游戏软件的思路和构想。而各大游戏软件制作公司缺的就是这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玩”游戏经验的人才。儿子无比感慨地讲道:没想到我的工作居然是“玩”出来的!他还感谢我们父母没有千方百计地“纠正”孩子玩游戏机的“恶习”。  知识是动手操作的生长点。任何动手操作的成功,都离不开知识。在探索性的动手过程中,可能我们刚开始并不很清楚里面的规律,蕴含的知识,但是操作的过程只有符合了规律之后才能成功。所以,对于动手操作来说,最终总结出其中蕴含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总结出了规律性的知识,操作才有推广的价值,才能更有效、更高效地推广利用。3.自我评估  对于平时学到的知识,你能把它们记住,较好地运用于解答具体题目吗?  你经常把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吗?  你尝试过设计家用的局部电路吗?  你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过小发明创造吗?  生活中有些不太方便的事情,你试着想办法使之变得方便吗?  在玩的过程中,你会突发奇想,产生一个很趣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吗?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做中学,学中做”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