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偏好哪些婴童行业细分市场

孩子们的心理真是瞬息万变,他们有时候很难取悦,有时候却非常专一,这群客户不用自己埋单,在中国他们的地位更加显贵,“421”的结构正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结构:家里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四个老人围着他们转——就这么一个宝贝,其他开销都可以省,但不能克扣了孩子那一份。

“婴童经济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亲子文化的支撑,亲子文化,‘亲’就是父母亲,‘子’就是孩子,这个文化我相信是很稳固的。” 杭州婴童协会会长、贝因美集团董事局主席谢宏分析。

他进一步测算说,目前中国6岁以下婴童的消费市场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2010年这个数字会翻一番,达到1万亿。

风投偏好各不相同

而对于大多数的投资人来说,婴童市场并不因此而身份“特殊”,说到底这是一个消费品领域,涉及到的产品,也无非是渠道销售、生产自有品牌,或是提供某种服务。

而且,从2007年起才逐渐有风险投资涉足婴童及相关领域,相比B2C和网游等被投资人反复掂量了数十年的行业,这只是一个早期的市场。

纪源资本(GGV)管理合伙人金炯认为,婴童市场上的公司,包括那些已经获得投资的公司,其业务模式可能已经清晰,但盈利模式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目录营销、网络营销和直营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国一直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有些公司的销售额可能做得很大,但盈利规模依然很小。”金炯认为,无论消费群体是谁,无论出售何种商品,线上线下的跨度非常大,尽管关注婴童产业的投资人数量正在上升,2008年底获得投资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但投资人的偏好还是明显不同的。

有些风投可能偏好线下,例如集合了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自有品牌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从传统的儿童消费品起家,先一步一步成为行业领先者,再通过资本的力量在互联网上开始尝试,他们往往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也进行过好几轮融资。

但也有风投不这么认为,他们更加年轻,偏好垂直行业,看好创新模式,而且他们“考察创业团队”的方法,往往是因为自己就是这些企业的消费者,自己的孩子就在用对方的企业的产品。

只需给出几个例子,像宝宝树、乐友、睿稚等公司获得的投资,都是抓住了这群“家长”。而婴童产业本来就萌发了大量的创业公司,这些创业者自己就是为人父母,对行业有特别的理解,碰到了同样为人父母的风投,往往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考验创业团队管理水平

但金炯认为,尽管这些创新模式的公司还处于培育期,大部分还没有获得投资人的钱,但眼下的处境不一定比大型企业更艰难。

金炯的底线在于,只要创业团队能够在关键时刻起作用,那么她就会对这些创业企业有信心。

“早期的公司碰到经营困难是正常的,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任何一个市场都是挑战。”金炯说,总的来说,她对那些已经获得投资的企业更有信心,这不是说他们的商业模式有多么“抗风险”,而是因为创业团队在危机时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不是危机到来时才想到如何应对,他们能预见到未来一些趋势,早在2008年下半年就开始未雨绸缪。”金炯说,而一些大的企业往往要面临巨大的进货压力和销售压力,此外产业政策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也许在经济环境景气的时候,风投们会在公开场合争论到底是“投资热门行业”还是“投资优秀团队”,用现在的眼光,在2007年时有些投资可能估值过高了,但这是行业要经历的周期,真正领导企业走出困境的是创业团队,而不是风险投资人。

细分市场逐渐显现

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吕强认为,整个婴童行业的概念太大,如果把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个细分市场。在他看来,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容量其实很小,但却存活了大量的企业,“但没有多年的沉淀和布局,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在细分市场里保持高速成长的那些企业。”

“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要把握机会,就必须在细分市场上找准定位。”谢宏的观点也很明确。

吕强认为,在婴童领域,并非做得杂就能有生存能力,他举例说,有些婴童企业的营业额很高,但仔细分析一下,利润来源都是依靠一些代理渠道,并没有自己的品牌,这类企业的竞争力显然就会不足。“拥有自己的品牌渠道或是产业链布局完整的企业才有可能最终冒出来。”他说。

另外,婴童行业的诸多细分市场正在随着需求的出现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早教市场,“如果企业能尽早地介入市场的空白点,就能在时机上获得领先的优势。”

吕强表示,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培育都需要时间,当一个市场趋于成熟时,就需要有创新来寻求突破,而整合并购将会是成熟市场最终的归路。

更多精彩内容:婴童经济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风险投资偏好哪些婴童行业细分市场”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