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婴儿发育1》准妈妈必看!

   妈妈们,您们知道吗?生活上的细节别忽视。很可能会影响BB的今后发育!                                                     

                                                      

 

                                                            育儿>婴儿发育

 

 

 

                          幼儿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

 

                                                                  入托太早,亲情淡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还有些幼儿园设置了小小班,入园年龄提前到2岁至2岁半。可是,许多父母仍然“嫌”晚。
  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以为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早教。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仲孙认为: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送孩子早入托切不可取。 

 

                               宝宝学走路不宜操之过急

       婴儿,从无力翻身,到四处乱爬,再到蹒跚学步,是一个令父母兴奋不已的过程。但徐女士最近却担心不已,因为她那已经1岁的宝宝明明会独自走路,但是却一定要人扶着才走,不扶着就爬地。“我的宝宝怎么倒退了。是否需要强制让她自己走路呢?”面对徐女士的咨询,儿童保健科的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但是不宜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宝宝要人扶是怕跌倒

  为什么宝宝明明会走路但是却要人扶着走路呢?白医生说,这是宝宝对这项新学技能没信心,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跌倒所造成的。

  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地站起来,到扶着东西移动,再到迈出第一步,对宝宝来说都不容易,需要学习。有的宝宝在还没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尝试着往前冲,结果很容易就跌倒,跌倒的次数多了,宝宝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人扶着走了。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自己走路,或摔开宝宝的手,这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更难自己走路。父母可以适当地以一些玩具引孩子走过去拿,并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所设的距离不要太远,当孩子成功地走出第一步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让孩子重建独自走路的自信。宝宝学会走路时间有差异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白医生提醒家长们,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看电视对宝宝健康有不良影响

       婴儿出生一个半月到2个月左右对电视的反应非常敏感,11个月的孩子已经能看懂听懂电视中的某些情景,一旦让他坐在电视机前,他会非常安静地一直盯着电视看。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那就糟糕了,婴儿会对机械的声音产生反应,面对母亲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了。电视是机械的声音,人则是肉体的声音,如果让婴儿的头脑适应机械的声音,就会使其对母亲肉体的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这是造成自闭症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一位教授说:“看电视时,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注意力随画面的移动而呈散乱状态。另方面,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因此看电视对孩子会有以下不良影响:

1.不利于宝宝的视力发育。婴儿眼睛还在发育中,视力还未完善,不断闪烁的电视光点会造成屈光异常、斜视、内斜视,尤其是近距离大电视屏幕造成的损害更大。

2.看电视时电视机放射的电磁波对宝宝健康也是有害的。

3.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会引起注意力紊乱,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件事。

4.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性经历,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缺乏活力”的大脑活动模式,而这与智力活动的迟钝有直接关系。

  吃过晚饭到睡觉前多半是父母教养孩子的重要时间,也是亲子同乐、加强沟通的时候,如让宝宝跟随家长看电视就剥夺了这种机会,减少了实施早期教育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婴幼儿不宜长时间看电视。另外,电视机不应放在宝宝活动、睡觉的房间,以免影响宝宝的日常生活。 

 

                                                               系统抚触宜于婴儿发育

       国内外多年研究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婴儿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孩子轻柔的爱抚,可以增进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有过婴幼儿期抚触经历的人在成长中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喜爱助人、合群。

  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副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总护士长任迎春提示年轻的妈妈们,婴儿抚触前应作好充分准备,以免给孩子带来伤害。首先应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室温需保持在25-28℃,有条件可以播放柔和的音乐。

  其次,婴儿抚触时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婴儿不宜太饱或太饿,疲劳、或烦躁时都不适宜按摩;抚触最好在婴儿沐浴后、午睡及晚上就寝前、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1个半小时后进行。

  另外,婴儿抚触最好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力度要均匀,根据婴儿反应调整按摩方式;按摩前需温暖双手,将婴儿润肤油倒一些在掌心,轻轻按摩,随后逐渐增加压力以便婴儿适应;不要强迫婴儿保持固定姿势,如果婴儿哭了,先设法让他安静,然后才可继续,以不疲倦为宜,一旦婴儿哭得很厉害应停止抚触。

  -抚触指南

  抚触脸部以舒缓紧绷的脸部: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眉头、眼窝、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均划出微笑状;

  抚触胸部以通畅呼吸促进循环: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复原,左下以同样方法进行;

  腹部抚触有助于肠胃活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但是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用指腹在婴儿腹部从操作者的左方向右按摩;

  抚触背部以舒缓背部肌肉:双手平放婴儿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腹轻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然后再次从颈部向脊柱下端迂回运动。

 

                                           促进新生儿视力和听力发育的好方法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对红色和黄色比较敏感,如果在小床头挂一些彩色小挂件,可以促进他们的视力发育。不过,儿童保健专家建议,对于1个月内的新生儿,床头的小挂件最好隔几天就换一下位置,让孩子总是朝一个地方看容易造成斜视。

  0-3个月也是婴儿听力发育的快速时期,适当的声音刺激可以促进听力发育。可以在小床上悬挂一些发声玩具。但这些玩具的音量不要过大,声音要悦耳,还要注意与孩子保持
 
适当的距离,以免声音刺激震坏鼓膜。同时,也不要让孩子听得时间过长,避免引起听力疲劳,使孩子对语音差别的感受性降低。

 

                                                             男孩“小鸡鸡”的保健及护理

       大家都认为男孩出生后比女孩好护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女孩的外阴部容易被大便污染,造成泌尿道感染,而男孩则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婴儿期的确如此,但到了幼儿、儿童期,男孩也会出现一些令家长担忧的外阴问题,主要表现在包皮方面:局部红肿、包皮内异物留存、排尿时包皮鼓泡等等。其实,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这些都是发育自然经历的过程。通过下面的几个实例,一起来了解男孩外阴的发育过程,更好地呵护我们的男孩。

  父母讲述

  5岁的宏宏每次排尿时***头都会鼓起水泡,隔壁的楠楠妈妈建议做包皮环切手术,宏宏的爸爸妈妈有点拿不准。

  爸爸妈妈带3岁的嘟嘟来到医院,原因是爸爸无意间发现嘟嘟的包皮内存有半个黄豆大小的肿物。在触摸肿物时,孩子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父母还是十分担心。

  从幼儿园回来,5岁的壮壮抱怨自己的小鸡鸡痛。妈妈一看,吓了一跳。整个***头红肿,如同鹌鹑蛋。她很快带孩子来到医院。经处理,一些黄色脓液从包皮和龟头间流出,***头红肿消退了很多。医生告诉父母,回家后还要继续用药治疗。

  了解男孩的外阴发育

  男婴出生后,其***头——龟头完全被包皮覆盖。不仅如此,包皮内衬面还会粘于龟头表面。直到3~4岁时,由于***及龟头的生长,加上***的不断勃起,男孩的包皮内衬面逐渐与龟头表面分离。起初的分离部位不一定是包皮开口部位。已分离的区域可能会被局部脱落的细胞、腺体的分泌物占据,形成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即包皮垢。如果包皮口还未与龟头分离,我们就可发现孩子的包皮下面存有类似圆形的肿物。由于“肿物”对局部没有异样刺激,所以孩子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大多是家长无意中发现,就如同例2中叙述的那样。

  随着包皮内衬面逐渐与龟头表面分离,可以延伸至包皮口部位。这时积存于包皮下面的如同豆腐渣样的物质可以排出,同时外界的细菌也会通过分离口进入到包皮与龟头之间的间隙,可能造成感染。壮壮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但并不是每个男孩在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包皮内衬感染的过程。

  包皮内衬与龟头逐渐分离,包皮也就开始自行向上退缩,直到外翻包皮可显露龟头。但有一部分儿童包皮口非常细小,甚至到青春期包皮头都不能退缩,会妨碍龟头甚至整个***发育,这种现象称为包茎。有包茎的儿童,由于尿液积留于包皮与龟头之间,排尿时就会出现像宏宏那样***头鼓水泡的现象。不仅有鼓水泡的现象,包皮内衬和龟头间还会积存分泌物及脱落的表皮细胞,形成过多的包皮垢。经常刺激包皮内衬及龟头,可造成包皮炎及尿道口炎,严重者可引起包皮和龟头溃疡或形成结石。有的患儿排尿时可见豆渣样物排出,甚至出现排尿困难。

如何护理

  ·如果平时包皮完全遮住***头和尿道口,这种情况称为包皮过长。可以用手轻易地翻开包皮,露出龟头,或者***勃起的时候龟头会自然露出。

  ·遇到包皮下面出现类似圆形的异常肿物时,不需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千万不要人为将包皮上翻,清理包皮垢。由于一些部位包皮内衬还未与龟头分离,强行上翻包皮即可造成未分离部位撕脱样损伤。既可造成男孩经历极大的痛苦,还可造成创面,增加日后感染的危险。

  ·如果包皮下出现壮壮那样的感染,应在局部麻醉下,人为分离并上翻包皮。分离并上翻包皮可以将积存的脓液引出。除了脓液以外,还会有些包皮垢存在。包皮垢属于脂溶性物质,可用食用橄榄油或医用液体石蜡溶解包皮垢后,再行清理。局部清理后,家长回家还要用抗生素药膏继续治疗几天,直到局部感染完全得到控制。在家治疗时,家长还将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孩子抵抗家长上翻自己的包皮。因为此时上翻包皮将会带来非常痛苦的经历。为了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家长应该征得医生同意,每次用药前使用局部麻醉和止痛的药膏。

  小提示:

  对于男孩的包皮,家长不要进行额外的清洗和护理。应根据孩子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必要的治疗。如果平日反复刺激包皮和***,会引起孩子出现异样的感觉,增加孩子玩弄自己***的不良习惯。

  关于包皮环切手术

  对于患有包茎的儿童,3~4岁时若无明显改变,尤其经常红肿发炎者,必须行包皮环切手术,以免由于包皮反复感染、红肿,造成逆行感染,引起尿道或膀胱发炎。有些家长惧怕手术,希望能保守治疗。那么,对于患有包茎的孩子,家长就要在家进行清洗护理。

  ·先试图将包皮反复上翻,以扩大包皮口。此过程手法应轻柔,且每次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患儿疼痛。

  ·当***头露出后再清洁包皮垢,然后一定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影响龟头的血液供应。

  ·如果上述做法无效,应在孩子5~6岁时进行包皮环切术。如果发生包皮嵌顿现象,应该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接受包皮环切手术治疗。

  包皮环切手术比较简单,一般危险性不是很大。当然,家长还是要带孩子在正规大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如果手术治疗不当,会出现***下弯、痛性***勃起等并发症,增加患儿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婴儿学走阶段的几大重点     

*发展时机:
十至十五个月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就代表着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关于骨骼的问题:
有些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这到底正常还是异常呢?刘医师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勿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三岁之后运动协调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

很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刘医师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建议辅助工具:
学步车、楼梯、木板、小椅子
备注:宝宝在使用学步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领。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安全环境的安排:
学走路的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环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把握最佳的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的电动机给予适当辅助,对宝宝的动作发展将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淘妈妈们有育儿妙招都可以发链接回复哟。我会及时更新的哟。(不断更新中)

 

更多育儿资讯:

宝宝0-1岁每月发育提示                《育儿>婴儿发育2》准妈妈必看!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09-12-21 21:54]

妈妈们,您们知道吗?生活上的细节别忽视。很可能会影响BB的今后发育!

育儿>婴儿发育

幼儿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显示出成人所具有的大部分复杂情绪。幼儿期的情绪反应也主要取决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宝宝的情绪都是比较积极的。宝宝喜欢不停地活动,面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愉快。
除了情绪之外,宝宝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例如,喜欢跟亲近的成人交往,因为在交往中往往产生愉快的体验。也有对人的同情感,首先是对周围的人(如母亲、保姆)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对其他儿童表示同情,如为了使别的孩子快乐而放弃自己的一些快乐。在正确的教育下,宝宝也能具有最初的责任感,例如上床以后不乱动、不说话。如果教育不正确,宝宝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否定的、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嫉妒、见生人怕羞、怕黑暗、怕雷声、爱发脾气等等。
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宝宝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宝宝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

入托太早,亲情淡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还有些幼儿园设置了小小班,入园年龄提前到2岁至2岁半。可是,许多父母仍然“嫌”晚。
  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以为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早教。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仲孙认为: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送孩子早入托切不可取。

宝宝学走路不宜操之过急

婴儿,从无力翻身,到四处乱爬,再到蹒跚学步,是一个令父母兴奋不已的过程。但徐女士最近却担心不已,因为她那已经1岁的宝宝明明会独自走路,但是却一定要人扶着才走,不扶着就爬地。“我的宝宝怎么倒退了。是否需要强制让她自己走路呢?”面对徐女士的咨询,儿童保健科的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但是不宜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宝宝要人扶是怕跌倒

  为什么宝宝明明会走路但是却要人扶着走路呢?白医生说,这是宝宝对这项新学技能没信心,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跌倒所造成的。

  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地站起来,到扶着东西移动,再到迈出第一步,对宝宝来说都不容易,需要学习。有的宝宝在还没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尝试着往前冲,结果很容易就跌倒,跌倒的次数多了,宝宝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人扶着走了。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自己走路,或摔开宝宝的手,这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更难自己走路。父母可以适当地以一些玩具引孩子走过去拿,并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所设的距离不要太远,当孩子成功地走出第一步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让孩子重建独自走路的自信。宝宝学会走路时间有差异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白医生提醒家长们,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看电视对宝宝健康有不良影响

婴儿出生一个半月到2个月左右对电视的反应非常敏感,11个月的孩子已经能看懂听懂电视中的某些情景,一旦让他坐在电视机前,他会非常安静地一直盯着电视看。但是,如果长期如此,那就糟糕了,婴儿会对机械的声音产生反应,面对母亲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了。电视是机械的声音,人则是肉体的声音,如果让婴儿的头脑适应机械的声音,就会使其对母亲肉体的声音完全没有反应,这是造成自闭症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一位教授说:“看电视时,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的大脑左侧皮质,会因注意力随画面的移动而呈散乱状态。另方面,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质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质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构造破坏的惯性状态。”因此看电视对孩子会有以下不良影响:

1.不利于宝宝的视力发育。婴儿眼睛还在发育中,视力还未完善,不断闪烁的电视光点会造成屈光异常、斜视、内斜视,尤其是近距离大电视屏幕造成的损害更大。

2.看电视时电视机放射的电磁波对宝宝健康也是有害的。

3.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会引起注意力紊乱,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件事。

4.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性经历,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缺乏活力”的大脑活动模式,而这与智力活动的迟钝有直接关系。

  吃过晚饭到睡觉前多半是父母教养孩子的重要时间,也是亲子同乐、加强沟通的时候,如让宝宝跟随家长看电视就剥夺了这种机会,减少了实施早期教育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婴幼儿不宜长时间看电视。另外,电视机不应放在宝宝活动、睡觉的房间,以免影响宝宝的日常生活。 

系统抚触宜于婴儿发育

国内外多年研究证明,给婴儿进行系统的婴儿抚触,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孩子轻柔的爱抚,可以增进婴儿与父母的交流。心理学研究还发现,有过婴幼儿期抚触经历的人在成长中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喜爱助人、合群。

  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副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总护士长任迎春提示年轻的妈妈们,婴儿抚触前应作好充分准备,以免给孩子带来伤害。首先应选择安静清洁的房间,室温需保持在25-28℃,有条件可以播放柔和的音乐。

  其次,婴儿抚触时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婴儿不宜太饱或太饿,疲劳、或烦躁时都不适宜按摩;抚触最好在婴儿沐浴后、午睡及晚上就寝前、两次进食中间,或喂奶1个半小时后进行。

  另外,婴儿抚触最好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力度要均匀,根据婴儿反应调整按摩方式;按摩前需温暖双手,将婴儿润肤油倒一些在掌心,轻轻按摩,随后逐渐增加压力以便婴儿适应;不要强迫婴儿保持固定姿势,如果婴儿哭了,先设法让他安静,然后才可继续,以不疲倦为宜,一旦婴儿哭得很厉害应停止抚触。

  -抚触指南

  抚触脸部以舒缓紧绷的脸部: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眉头、眼窝、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均划出微笑状;

  抚触胸部以通畅呼吸促进循环: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复原,左下以同样方法进行;

  腹部抚触有助于肠胃活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但是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该区域,用指腹在婴儿腹部从操作者的左方向右按摩;

  抚触背部以舒缓背部肌肉:双手平放婴儿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然后用指腹轻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然后再次从颈部向脊柱下端迂回运动。

促进新生儿视力和听力发育的好方法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对红色和黄色比较敏感,如果在小床头挂一些彩色小挂件,可以促进他们的视力发育。不过,儿童保健专家建议,对于1个月内的新生儿,床头的小挂件最好隔几天就换一下位置,让孩子总是朝一个地方看容易造成斜视。

  0-3个月也是婴儿听力发育的快速时期,适当的声音刺激可以促进听力发育。可以在小床上悬挂一些发声玩具。但这些玩具的音量不要过大,声音要悦耳,还要注意与孩子保持

适当的距离,以免声音刺激震坏鼓膜。同时,也不要让孩子听得时间过长,避免引起听力疲劳,使孩子对语音差别的感受性降低。

男孩“小鸡鸡”的保健及护理

大家都认为男孩出生后比女孩好护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女孩的外阴部容易被大便污染,造成泌尿道感染,而男孩则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婴儿期的确如此,但到了幼儿、儿童期,男孩也会出现一些令家长担忧的外阴问题,主要表现在包皮方面:局部红肿、包皮内异物留存、排尿时包皮鼓泡等等。其实,根据男孩的生理特点,这些都是发育自然经历的过程。通过下面的几个实例,一起来了解男孩外阴的发育过程,更好地呵护我们的男孩。

  父母讲述

  5岁的宏宏每次排尿时***头都会鼓起水泡,隔壁的楠楠妈妈建议做包皮环切手术,宏宏的爸爸妈妈有点拿不准。

  爸爸妈妈带3岁的嘟嘟来到医院,原因是爸爸无意间发现嘟嘟的包皮内存有半个黄豆大小的肿物。在触摸肿物时,孩子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父母还是十分担心。

  从幼儿园回来,5岁的壮壮抱怨自己的小鸡鸡痛。妈妈一看,吓了一跳。整个***头红肿,如同鹌鹑蛋。她很快带孩子来到医院。经处理,一些黄色脓液从包皮和龟头间流出,***头红肿消退了很多。医生告诉父母,回家后还要继续用药治疗。

  了解男孩的外阴发育

  男婴出生后,其***头——龟头完全被包皮覆盖。不仅如此,包皮内衬面还会粘于龟头表面。直到3~4岁时,由于***及龟头的生长,加上***的不断勃起,男孩的包皮内衬面逐渐与龟头表面分离。起初的分离部位不一定是包皮开口部位。已分离的区域可能会被局部脱落的细胞、腺体的分泌物占据,形成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即包皮垢。如果包皮口还未与龟头分离,我们就可发现孩子的包皮下面存有类似圆形的肿物。由于“肿物”对局部没有异样刺激,所以孩子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大多是家长无意中发现,就如同例2中叙述的那样。

  随着包皮内衬面逐渐与龟头表面分离,可以延伸至包皮口部位。这时积存于包皮下面的如同豆腐渣样的物质可以排出,同时外界的细菌也会通过分离口进入到包皮与龟头之间的间隙,可能造成感染。壮壮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但并不是每个男孩在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包皮内衬感染的过程。

  包皮内衬与龟头逐渐分离,包皮也就开始自行向上退缩,直到外翻包皮可显露龟头。但有一部分儿童包皮口非常细小,甚至到青春期包皮头都不能退缩,会妨碍龟头甚至整个***发育,这种现象称为包茎。有包茎的儿童,由于尿液积留于包皮与龟头之间,排尿时就会出现像宏宏那样***头鼓水泡的现象。不仅有鼓水泡的现象,包皮内衬和龟头间还会积存分泌物及脱落的表皮细胞,形成过多的包皮垢。经常刺激包皮内衬及龟头,可造成包皮炎及尿道口炎,严重者可引起包皮和龟头溃疡或形成结石。有的患儿排尿时可见豆渣样物排出,甚至出现排尿困难。

如何护理

  ·如果平时包皮完全遮住***头和尿道口,这种情况称为包皮过长。可以用手轻易地翻开包皮,露出龟头,或者***勃起的时候龟头会自然露出。

  ·遇到包皮下面出现类似圆形的异常肿物时,不需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千万不要人为将包皮上翻,清理包皮垢。由于一些部位包皮内衬还未与龟头分离,强行上翻包皮即可造成未分离部位撕脱样损伤。既可造成男孩经历极大的痛苦,还可造成创面,增加日后感染的危险。

  ·如果包皮下出现壮壮那样的感染,应在局部麻醉下,人为分离并上翻包皮。分离并上翻包皮可以将积存的脓液引出。除了脓液以外,还会有些包皮垢存在。包皮垢属于脂溶性物质,可用食用橄榄油或医用液体石蜡溶解包皮垢后,再行清理。局部清理后,家长回家还要用抗生素药膏继续治疗几天,直到局部感染完全得到控制。在家治疗时,家长还将会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孩子抵抗家长上翻自己的包皮。因为此时上翻包皮将会带来非常痛苦的经历。为了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家长应该征得医生同意,每次用药前使用局部麻醉和止痛的药膏。

  小提示:

  对于男孩的包皮,家长不要进行额外的清洗和护理。应根据孩子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必要的治疗。如果平日反复刺激包皮和***,会引起孩子出现异样的感觉,增加孩子玩弄自己***的不良习惯。

  关于包皮环切手术

  对于患有包茎的儿童,3~4岁时若无明显改变,尤其经常红肿发炎者,必须行包皮环切手术,以免由于包皮反复感染、红肿,造成逆行感染,引起尿道或膀胱发炎。有些家长惧怕手术,希望能保守治疗。那么,对于患有包茎的孩子,家长就要在家进行清洗护理。

  ·先试图将包皮反复上翻,以扩大包皮口。此过程手法应轻柔,且每次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患儿疼痛。

  ·当***头露出后再清洁包皮垢,然后一定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影响龟头的血液供应。

  ·如果上述做法无效,应在孩子5~6岁时进行包皮环切术。如果发生包皮嵌顿现象,应该立即带孩子到医院接受包皮环切手术治疗。

  包皮环切手术比较简单,一般危险性不是很大。当然,家长还是要带孩子在正规大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如果手术治疗不当,会出现***下弯、痛性***勃起等并发症,增加患儿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婴儿学走阶段的几大重点

*发展时机:
十至十五个月

*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至十一个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父母发现宝宝在放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第二阶段(十二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十二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十三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个阶段(十三至十五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就代表着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1、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宝宝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关于骨骼的问题:
有些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这到底正常还是异常呢?刘医师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勿需担忧。一般来说,宝宝大约在三岁之后运动协调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稳都不用过度担心。

很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刘医师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建议辅助工具:
学步车、楼梯、木板、小椅子
备注:宝宝在使用学步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领。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安全环境的安排:
学走路的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环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帮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以防止宝宝跌倒。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把握最佳的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的电动机给予适当辅助,对宝宝的动作发展将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淘妈妈们有育儿妙招都可以发链接回复哟。我会及时更新的哟。(不断更新中)

更多育儿资讯:

宝宝0-1岁每月发育提示《育儿>婴儿发育2》准妈妈必看!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09-12-21 21:54]

本帖的助威记录:助威总计 0 点 | 查看全部记录>>妈妈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啦!自己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育儿>婴儿发育1》准妈妈必看!”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