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准备当父母的人们

写得实在太好了,这些教育说法说到点上,虽然做起来不容易,可是做到多少也要视乎家长有多重视和坚持......1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给予特殊照顾: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归它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人“常新”,经常给孩子做新衣,穿新鞋。买玩具……这样的孩子自我感觉特殊,习惯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我们应当视孩子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个苹果,最好也是大家分着吃。如果是要照顾孩子快长身体,增进健康,可以让孩子多吃点,但是要说明理由。同样,有时也要照顾老人、病人,鼓励孩子“克己利他”“爱人为乐”当孩子请客或送礼给大人的时候,大人最好谢谢他,并且收下,能吃的就吃掉。2、过分关注一家人时刻看着他,关照他,陪伴他,议论他。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嘻哈哈地逗引个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孩子围在中心。家里人就要围着他转,确实变成“小太阳”了。这样一来,他肯定会变得十分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很不听话,常常以引起大人注意为荣;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也闹得没法谈话。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不要让孩子觉得,是他给孩子带来了欢乐;而要是使孩子感到,因为有了父母,给他带来了幸福,他是一个负债。”照着这句话做,就不应过分关注孩子,有时只可以偷偷关照他,注意他。客人来了,对孩子表示尊重是必须的,便不宜过分热情,也不必把孩子当中心话题,要经常把孩子丢开谈大人自己的事。对于“人来疯”的孩子,在客人来之前家长就要警告他:客人来了不要吵闹,必须有礼貌,尤其不能妨碍大人谈话,要专心做自己的事。不要把孩子当作中心,大人该忙什么就忙什么,这样孩子就会安静专注地做自己的事,能独立地玩,会主动地请求大人的帮忙并且很谈话,珍惜父母的爱。当父母空闲下来与他玩时,他便会有说有笑地从事各种活动,丝毫不会撒娇。3、轻易满足如一个两岁的小孩,仅花花绿绿的鞋就有17双之多,过几个月脚长大了鞋也穿不着了。有的孩子每天要吃巧克力,夏天要喝很多冷饮。有的孩子每天早上点名要穿某一件衣服,不然就哭闹着不起床,忙得母亲把所有的衣柜都找遍了,结果上班迟到了。至于玩具买了又买,碰碰车做了又做,一支铅笔用不了几天,这些现象就更普遍了。有的家长还给孩子很多零用钱,让孩子能随便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这种孩子必然会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不良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对于孩子的物质要求应当怎样对待呢?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就决不给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而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如说:“妈妈发了工资我们再去买好吗?”“等你某某方面有进步,得了三朵小红花,爸爸会奖励你的。”鼓励孩子去争取。因为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实现的目标太多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追求起来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5岁后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是好事,但要记帐,鼓励他该用的地方就要大方地用,不该花的地方就节约。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和“守财奴”的性格。4、生活懒散比如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往往心猿意马,有始无终。5、祈求央告例如边轰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三个故事才把饭吃完;羊羔孩子要有礼貌地叫长辈。有时候客人来了,孩子不肯叫人时,大家围着劝他:“叫爷爷,快叫爷爷,叫呀叫呀……”客人只好等着,弄得非常尴尬。还有一遍一遍地鼓掌求孩子表演节目,一次一次地哄孩子吃药、打针等等。就像日本人说的:“如同一群为命是从的大臣簇拥着一个愚蠢的国王。”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央求他就越忸怩作态。这样的孩子不但不能明辨是非,而且也缺乏责任心,自然也难以养成落落大方的性格,同时教育者的威信也难以建立。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有祈求央告的态度,也永远不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严肃认真的;对孩子的要求应当是适当的,估计孩子能做到的,教育者的神情应当是坚定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应当是鼓励、信任和严格的;语言和语气应当是简短、坚定和有力量的;孩子做好了必定有赞许,不听话也应有严肃的教育和批评。总之,教育者决不要慌张、急躁、心虚和祈求,不能用哄骗和说好话过日子;相反,教育者越表现出信心,孩子就越听话,自信心也越强。严格要求还应注意三点:A、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样孩子就没有痛苦;B、严格要求不等于打骂和数落;打骂和数落只能暴露出教育者的无能,与祈求央告同样没有力量;C、教育和鼓励最好在事前事后进行,这样效果最好。两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坐下来谈话了,谈话时要认真,尤其要忍住笑。记住,永远不要祈求孩子而应该通过吸引、诱导、激发,让孩子主动来求取你的帮助,这是教育的秘诀。6、包办代替我曾问过一些妈妈,要不要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疼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常有这样的例子:三四岁的孩子仍然要喂饭,还不会穿衣服;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的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下去,很难想象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能干、自信的人。我决不是危言耸听。预防和矫正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尽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增加劳动难度,多多表扬孩子,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地做事。7、大惊小怪本来出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病痛,不怕摔跤,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玩,但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家长造成的;发烧继续玩的孩子,在父母紧张的眼神下,就会这里喊痛,那里不舒服,娇得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样孩子的身上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也有的父母看到一条小虫就尖叫起来,他们的孩子必然也怕虫子,甚至不敢拍死一直蟑螂。所以教育者在孩子的病痛、困难等面前切不可大惊小怪,即使心里焦急,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成人越坦然,孩子就越勇敢。8、剥夺独立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是鼓励和锻炼孩子逐步自理,而是处处侍候,处处包办。为了绝对的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让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丧失自信,搂抱睡觉,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这样的孩子防卫不但胆小,没有自信,养成信赖心理,往往还成“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在外面胆小如鼠。父母一定要从小壮孩子的胆,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9、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他在不顺心时就以哭闹、睡地上、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有时妈妈说:“毛毛好,快吃饭,都是爸爸坏;别哭,快起来,打坏爸爸!”有时爸爸劝:“毛毛是好孩子,不哭了,就是坏妈妈不好,起来骂坏妈妈,噢!”这样一来,孩子果然被哄得不哭了,打了“坏爸爸”,骂了“坏妈妈”,大人还偷偷地笑呢,你们哪里知道,中国有句老话:“三岁打娘,娘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这是发展规律。害怕孩子苦恼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而打骂父母的孩子则会变成无情的逆子,他的性格中早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制止力的种子。父母要在孩子的哭闹面前保持平静和若无其事的样子,并说清道理,决不迁就。既一要一哭闹就依从,也不要打骂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有时要谈点有趣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又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有意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时要平静地劝说,让孩子“下台阶”,但又不能答应哭闹的要求,并且事后不定期要认真批评,甚至给予冷淡。冷淡是教育孩子听话最有效的方法,它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教训和记忆。居里夫人的女儿,有一次对妈妈很不礼貌,妈妈三天没有和他说话。孩子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此一直非常尊重妈妈。长大以后她和妈妈一样,也是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冷淡是教育不听话的孩子最管用的“情感武器”,很能培养孩子理智、冷静和自制的性格品质。对于苦恼惯了的孩子,在估计他可能苦恼之前就要教育,打预防针。让他懂道理,增强自制力。通过这种事前、事中、事后的正确处理,孩子就能变得懂事、明理、自制和关心人。10、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时父母教孩子,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再说,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湖北省委有位年轻的饿领导曾很伤心地找过我,说4岁的儿子没法管了!我说怎么管不了了呢?他说家里被闹的乱糟糟的,孩子完全不听话,一管教,他就跑,几天不回家。我吓了一跳,4岁的孩子就会“出走”了,竟有这样的事?!我一深入了解,原来孩子的祖父母单独住在另一个地方,离孩子家里有几里地。孩子在父母身边只要稍受约束,他就跑到奶奶家去避难,一避就是一个星期;而且要父母去认错,他才肯回来。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没法管了!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却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是孩子性格扭曲了,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后来我劝那位年轻的父亲,一定要开个家庭会议,几个人都学学科学育儿的理论和方法。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才能把孩子教好。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其他人都应流露出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分歧,这也是“团结就是力量啊”!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其他人也不宜当面干预,要“内外有别”,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 选自0岁方案-人才摇篮篇。為你寶寶打造黃金將來!小店專營由英美入口的高質素英語教材,歡迎查詢洽購!http://shop36972699.taobao.com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准备当父母的人们”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