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阅读中常见问题分析(一)
作者: caimingyu2 来源:8e亲子网
孩子阅读中常见问题分析(一)常见阅读问题分析 家长H: 孩子为什么对书不感兴趣? "我儿子经常抱怨:'老师和家长为什么老让我读书,烦死了!'一回家他就看电视,读书,做功课的时间远远比看电视的时间要少。除了电视,他还特别迷恋卡通书,常常看得津津有味,忘了吃饭和睡觉。我一让他读一些科普知识的书,儿子就会对这些书不屑一顾,说:"什么破书?没劲!"为什么孩子这么对书不感兴趣,我怎么样才能让他爱看书呢?" 专家回答: 1.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读书? (1)儿童阅读面临的挑战:与大众传媒的广泛接触,读写时代与视听时代的冲突。 家里整天开着电视机,每天花上三个小时看电视的儿童都不喜欢看书,即使看,也多是看连环图、日本卡通漫画。事实上,动感的电视节目确比图书吸引。可以说,相当多的成年人看不懂卡通,孩子们却一看即懂一懂即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也明摆着,成年人在读写的时代长大,孩子在视听的时代长大,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倒过来了,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近年,图书更多了一个竞争者--计算机。很多家长都认为计算机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学习、谋生媒介,认为应该一早就让他学。计算机的互动程序也是很容易吸引小孩。但孩子若迷上了打怪兽等计算机游戏机,而不懂得控制时间,他也是不会喜欢看书的。 (2)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时常会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读书积极性。最常见是孩子在书店想买书,父母却挑战孩子﹕"这本书很多字,你识几多个﹖""没有字的书你才看﹖""买了你会看吗﹖家里那本你还没看﹗""这么贵的书﹗你还要买几本﹖" 2.从小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家长往往到孩子升上小学,才来紧张孩子没兴趣看书。小学生功课多,加上学校以至社会环境,大致来说并不算鼓励看课外书,这时才来培养阅读兴趣,十分困难。" 家长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1)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到图书馆。 (2)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留意到你的阅读(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 (3)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亦应与读物互相联系。家长亦应订定时间表,适当分配阅读及看电视的时间。 对孩子的读本表示兴趣,并多加留意孩子阅读什么刊物。家长也应尝试与孩子一起讨论及交流阅读的心得,藉此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为孩子选择读物时,切勿忽略了读物的创作性。报章上的漫画及一切书信的往来亦是趣味性的读物。G: 孩子上学前是否应教认字或过阅读关,"速成"究竟好不好?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识字"速成班,幼儿园也出现了一大批"识字族"。听报道说,幼儿园孩子能学完一生汉字,又听说某个3岁幼儿能认6000个汉字……我的孩子今年刚满5岁,还认不到二三十字,差别的孩子一大截,我有些担心他将来上学后跟不上其他同学,上学前是否应教认字或过阅读关,我有没有必要也把孩子送进"速成班"去呢? 专家回答: 必须指出当前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的互相攀比,急于求成的心态。 "很多家长十分功利,三十元的书要孩子读后品德好、EQ好、考试高分,却不是为了阅读的享受。" 明确早期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有所区别,学校教育是针对具体的文化知识进行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训练、知识面等去培养,是去弥补目前的学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教育空白,而不是将学校将要教的东西提前教给孩子,而为了怕孩子上课不认真去特意限制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必要的。在阅读和识字的关系上要明确识字是为了阅读,是为提高阅读的兴趣。家长应注意不要盲目、大批快速的识字,否则会给孩子形成负担和压力;不能以识字的多少给孩子贴标签。建议还未上学孩子的妈妈们不要太在乎孩子是否识字、是否过阅读关、是否会加减法,而应重视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3.理想的早期阅读教育的价值。 我们强调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强调让孩子跟随家长反复朗读,并及时表扬;强调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更不刻意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把阅读活动和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让孩子喜欢阅读。父母也不需要使用额外的附加手段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他人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儿童阅读积极性的损伤。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教育为明显目的,却能够对儿童的发展带来长期巨大影响的理想早期教育手段。让儿童喜欢上阅读,是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收获。 家长F:"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 "我认为孩子上学前,应主要训练他的口语表达能力,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孩子是很难学习与掌握的。孩子先学说话,大了以后再教他认字读书。我儿子4岁了,几乎每天晚上我都给他讲一个故事,可是,给孩子讲过一遍故事后,孩子就不愿意听第二遍了,这样我得一天换一本书,我怎么样才能反复多次利用一本书,让孩子百听不厌呢?" 专家回答: 1.指出误区: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给孩子读故事,更不需要让孩子参与阅读。 2.尽早让儿童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的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大约从三岁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言语表达能力,拥有了大量的口语经验和口语理解能力,发展了大量的口语词汇,在头脑中建立了大量语音与语义的联系。因此,在识字的初期,儿童学会汉字的关键是对书面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对于众多的口语词汇而言,儿童头脑中已经有了"字音-字义"的联结,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要在大量的字形和字音之间建立"字形-字音"的联系,把大量已掌握的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尽快学会阅读,克服阅读困难。 3.口语-书面语过渡的安全桥梁:分享阅读。(介绍分享阅读的做法以及意义。) Eg. 我们强调家长和孩子共用一本书,成年人在为儿童逐字朗读的时候,一边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精确的发音,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项掌握。此外,在上述过程中,儿童借助自己已有的"字音-字义"的联系,可以发现那些他们看不懂的文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而对文字产生更大的兴趣。 Eg.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实现的识字教学,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副产品,不是分享阅读活动本身的主要目的之所在,因此,儿童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在以后的分享阅读活动中,同样的一个字,儿童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次遇见。一方面,看到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孩子会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可以让儿童不断加深和丰富对该字的理解。总之,这是一种和阅读活动密切联系的识字活动,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伴随学习了生字,这也正好符合了目前在美国兴起的"从上下文中学习"的要求,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对儿童的长期发展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