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包含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心理卫生学知识的匮乏,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方面的健康问题,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事实上,人的身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使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在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两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妈妈们坐下慢慢的看啊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质上来。二、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家庭等因素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决定作用,教师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年幼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各个方面都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高尚的品质、浓厚的兴趣、得行为等,时时刻刻为学生所观察和模仿,并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特质,形成其良好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素质较高、心理健康的学生。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有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要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稳定的工作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