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厨动人】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撒谎”?

 

真实的谎言

发表于《都市主妇》2007年2期

 一天早晨,校车来到小娥居住的小区门口接她上学。平常都是小娥姥姥送她,今天却一反常态,小娥妈妈也跟了过来。车门一开,小娥妈妈冲了上去,对着坐在车里的一个小男孩大吼一声:“你是健健吗?”

 小男孩吓了一跳,莫名其妙地点点头。

 小娥妈妈继续大声质问:“你昨天掐我们家小娥来着,是不是?把小娥大腿都掐青了!”

 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我没掐她。”

 小娥妈妈简直怒不可遏,吼声立刻高了三个八度:“不是你?!难道我们家小娥在撒谎?到底是你撒谎还是小娥在撒谎?你给我说清楚!”

 小男孩一口咬定:“不是我,她说错了。”

 校车老师过来劝走了小娥妈妈,告诉她有什么事情由学校来处理,小娥妈妈气鼓鼓地走了,校车也赶快出发送孩子上学去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也许很想知道事实真相:到底谁在撒谎?

 答案是:两种可能都存在。

 既可能是小娥自己记错了,错怪了健健;也可能是健健的确和小娥发生了冲突,但是看到小娥妈妈的凶恶模样,使得健健害怕承认事实后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惩处,因而干脆以坚决的否认来保护自己。

 基于小娥妈妈的破坏性参与,我们无法将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小娥妈妈坚信自己女儿的“控诉”,因为她坚信在这种问题上,孩子是不会撒谎的。

 我们大家习惯上认为,儿童是天真的、纯洁的、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宣布出来,毫不顾及对方的面子;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他们肯定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来的话,我们往往坚信不疑。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儿童直到7-8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

 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有限,会错误地诠释某个xxx,也会为了博取成年人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事实真相,以为成年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当他打碎了碗,会告诉妈妈是小狗狗打碎的,以此来保护自己。或者像健健那样,以否认来逃避惩罚。

 既然他们不能区分“事实”和“谎言”,他们也就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撒谎”的严重性。

 小娥为什么会“撒谎”?

儿童的确对自己认为看到的事情毫无掩饰,也不会顾及对方的面子问题,口无遮拦,直言不讳,想到什么说什么。关键之处在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他们的确“看到”事实真相了吗?

第二,   他们的确“记住”事实真相了吗?

第三,   他们能够准确地叙述事实真相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多年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不仅仅儿童,而是所有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诠释眼睛所看到的事情。因此,对一个xxx,不同的人会给出不用的叙述和证词。著名的文学著作及电影《罗生门》即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儿童本身拥有十分有限的生活体验,在8-10岁之前,他们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片面的、并且认为万物有灵(即不能区分有生命的活物和没有生命的物品)。因此,对于亲眼看到的事物,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以及当时的需要,来进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儿童的“眼见为实”(eyewitness)并不可靠。

 关于第二个问题,儿童发展学家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在儿童记忆成熟之前,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什么是自己想象或者自认为发生了的事情。有时某件事情发生过,儿童对此有一个印象。这个表象留存在他大脑里,并没有时间方面的概念。只要成年人略微引导一下,儿童就会认为这件事情曾经重复发生过、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有时某件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但是只要问“对”了问题,或者给孩子施加一些压力,或者给他一些暗示,他就会相信这件事情的确发生了。

 1984年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美国的某家幼儿园老师性侵犯儿童案件,14名幼儿出庭指证该园老师曾经强奸、鸡奸、猥亵、玩弄他们。经过17个月的初步听证,其中5名老师被无罪释放。几乎10年之后,案中最后两名教师在坐了6年的监牢之后,也被无罪释放。

 儿童心理学家瑟齐和布洛克就儿童证词一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儿童能够“记住”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只要成年人有诱导性地多问他们几句,他们就能“回忆”起生动的细节来。其中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儿童急于讨好成年人,而给出他认为成年人所需要的“答案”。另外一个现象是,这种“回忆”似乎具有一种传染性,一两个小朋友说“老师打我了”,会引发全班小朋友纷纷说“老师也打我了”。也许他们急于得到集体的接纳,不甘被排斥在外吧。他们不关心真相问题,只关心自己的需求。这是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特性,是一种正常现象,无关乎道德范畴。

 关于第三个问题,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形成和成熟,跟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儿童的终身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5-8岁之间缓慢地逐渐成熟,这是随着他们语言习得的进程而发展的。在儿童能够将记忆和语言符号准确配对之前,他们在叙述一个xxx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当小娥的班里来了一个生龙活虎的小朋友健健,当健健做了一个什么举动,被成年人标签为“打人”,孩子们心里留下了这个表象:健健打人了。当这个“打人”举动传到家长那里,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互相传言:健健爱打人,并且暗示性地追问自己的孩子:健健是否打你了?孩子很容易混淆自己的印象和想象,顺着家长的话说:是的,健健打我了。这种刺激性的话题会引起家长对自己的关注,至于它是否是事实,并不是儿童关心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健健曾经一个星期没去幼儿园,却被某些小朋友指证他“打”了他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有可能,当小娥妈妈发现女儿腿上的瘀青,大惊小怪地询问女儿“是谁欺负你了?”尽管小娥也许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怎样弄伤的,但是为了回答妈妈的质问,只好把脑海里最现成的表象取出来:“健健!”至于给好朋友栽了“赃”,会引发妈妈对准健健发泄怒火,是小娥不能预见的后果。

 这算是撒谎吗?

2006年“十一”长假,我们全家照例去北戴河度过几天。租住的别墅是连排两套,旁边入住的一家人也是每年都去北戴河度假。一天早晨,Miranda溜达到邻居家玩儿,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几只沙果。孩子爸爸看见了,随口问了一句,“谁给你的果儿(apple)啊?”Miranda不假思索地回答道,“Apple Annie送给我的。”

 Apple Annie是当时Miranda爱看爱唱的字母歌曲中,一个想象出来的人物名称。隔壁邻居的名字肯定不叫Apple Annie,但是在三岁女儿心目中,给了自己这么多沙果的阿姨,把她叫做自己最喜爱的Apple Annie,是顺理成章的事情。Apple Annie么,肯定就是送给小朋友沙果的人!

 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经常做客xxx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宝贝一家亲”栏目。其中一期节目恰巧谈到孩子“说谎”这个现象,嘉宾妈妈叫向农,有个两岁多的女儿。有一个月的时间,向农因为经常出差,就让母亲把女儿带回西安老家。一天,姥姥带着外孙女儿在楼下玩儿,碰见邻居,邻居摸着孩子的头问:“怎么梳着短发呀?你的辫子呢?”小姑娘笑眯眯地回答:“我的辫子留在北京啦!”

 向农不无担忧地问我,女儿从来没梳过辫子,怎么居然“编”出这么个小“谎话”来呢?虽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是不是也预示着孩子有不说真话的倾向呢?

 

  显然,向农有些过虑了。两岁多的孩子,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说真话”及其重要性。这个小女孩,正在经历审美敏感期,正在认知性别角色,也正在开始度过社会身份敏感期,对于她来说,那条象征的女性美的辫子,留在亲爱的妈妈所居住的北京,是一件极其美丽的事情。

 “辫子留在北京啦!”多么富有想像力啊。

 

 给家长的建议

 1、  切记,成年人眼中的“实话”和“诚实”,幼儿不一定能够理解得了。面对孩子杜撰的话语,不要一味地批驳为“谎言”。假如我们所有的人只能说真话,那么世间所有的童话、故事、小说,都是在“撒谎”啰。

 2、  当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相吻合时,不要急于结论他在“撒谎”,站在他那个角度看一看,他这样说,是不是有很好的理由?比如,假如他“吹牛”了,那么,他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是超级英雄?比其他小朋友跑得快?老师表扬了他?

 3、  当你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了“瞎话”时,不要急于揭穿他,更不要刑讯逼供。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帮助你收拾“残xxx”,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xxx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

 4、  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即便“闯了祸”,说出真相来,并不会给他带来灾难。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们会本能地更加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他认为说实话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不如掩盖事实更能让他逃脱,那么他就不会自动选择诚实了。

 5、  向孩子探索事实真相,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技巧。记住,你问话的口气、态度、声调,都会影响孩子的回答。孩子会说出你所期待的答案,因为,对于他来说,讨好你,或者摆脱受讯的折磨,比所谓的“真话”更加现实。

 6、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确经常“撒谎”,那么在评判孩子有道德问题之前,最好反省一下: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是不是让孩子感觉到撒谎的必要性?

 7、  当孩子承认事实时,不论他所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都不要再惩罚他。鼓励孩子拥有诚实的品格,比惩罚他打碎了珍贵的花瓶,更加重要。

 8、  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不仅要做到对孩子坦诚相待、从不撒谎、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的人都做到以上这几点。

 最后,千万不要逼迫孩子承认错误。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在家长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让他们进行口头检讨,是极大的羞辱。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成年人的尊严感,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厨厨动人】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撒谎”?”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