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初:团结就是力量,咱要努力地拉动人口增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民众生育观念仍是多子多福,政府则是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论占主流。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偏低,也不懂做节育措施。
邢局长,52岁
1959年过年的时候,我已经两岁了。那时国家还不主张计划生育,不懂得节育措施的母亲在几年里竟先后生了四个孩子了,且肚中还孕育着一个快生的妹妹。当时的父亲虽在学校教书,但微薄的收入却难以支撑好几口人的家。母亲曾回忆过那几年,说也不知怎么的?粮不够吃,菜吃不到,过年时候哪还有肉,连大米、白面都是借的。母亲的记忆让我想起了“出门前用肉皮将嘴抹上油迹”的故事。
60年代初:三年灾害,大人都不够吃,哪敢生小孩
包奶奶,79岁
60年代的前三年,是解放以来人们活得最苦的三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上当时苏联逼着我们(中国)还债,实在是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候物质非常紧缺,在菜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吃的东西可以卖。每个人都是饿着肚子的,家里有多几个孩子的,那生活就更艰苦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基本上是人奶不够吃的,只能靠再喝点稀粥水充饥。看见孩子们挨到面黄肌瘦,真是心痛死了。因此,各家各户也没什么条件生孩子,那几年的人口增长都放缓了。
60年代末70年代初:天灾过后比“生产”
经历1959年-1961年的天灾***,中国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但直至1972年以前,基本还是放任自流。
董婆婆,75岁
熬过了三年灾害,6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恢复到三年灾害前的水平。日子过得好了,生儿育女的水平跟要求自然也提高了。而且人一被压抑久了,就容易一下子爆发起来。当时人人都认为生得越多越光荣,尤其在农村里,生孩子都成为一种比赛了。所以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可以说是人口增长爆发期。
70年代中:一个不够,两个正好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样,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在这一时期,是“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这些观念经过反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无不认为应该实行人口控制。
晓荧,35岁
到了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已有五个孩子的我舅妈第一批报名做节扎手术,这个京剧演员的决策让我姥姥十分郁闷,此前都是能生多少生多少,我舅妈的做法实在太让我姥姥不能理解了。
我妈一直觉得要是自己有四个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是最合适不过的。计划生育来了,有两个孩子的她也没想过要逃避它。倒是邻居东躲西藏的,超生了一个,孩子们的昵称就是大胖、二胖、老三儿。还有些想生男孩的也超生,孩子们的名字则唤做招弟、来弟、引弟、带弟。
我婶生完了我堂妹后还想再生个男孩,我超生的二堂妹被罚款50元,那会儿,一般人的月工资是38元左右,50元,是个大数目。
70年代末:提倡只生一个
陈大叔,57岁
1978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地都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我的孩子就在79年出生。”
80年代初:只生一个好
小曹,30岁
自我出生后,父母就一直两地分居,别的邻居都说母亲只生了我一个女孩,挺另类的。等父母团聚了,再要一个孩子的愿望本可以实现,没想到计划生育开始了。
父亲听说了这个政策,觉得应该支持。父亲深知人多带来的问题,他常说国家这个政策的好处,他举例子说:有的农村,许多人总觉得多一个孩子,多一个劳动力,于是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情况。
爷爷奶奶虽然没说什么话,但他们偶尔还是会跟父母说:“要是再有个男孩就更好了。”
父母每次只能这样“劝”爷爷奶奶:“国家现在有政策,咱家该支持。再有,咱们家人都有工作,再要一个孩子,也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啊。”
1981年,母亲主动申请领取了《北京市独生子女证》,凭着这张证,全家每月可以领5块钱的独生子女奖励金。父亲说,当年的5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可以买瓶茅台酒,一包好烟,也可以全家去饭店吃顿大餐。”
新一代:一个孩子八十万,没钱哪敢要孩子?
大勇,26岁
我是独生子女,也是‘丁克族’。其实现在这个年代,实在属于高消费年代,什么都要用钱。结婚要用钱,买房子要用钱,生养小孩要用钱。如果我也是跟一个独生子女结婚了,我们今后基本要照顾三个家庭——自己家、父母家、丈人丈母家;如果我也生了孩子,我们夫妻俩要负担的家庭人口就是1-2-4(1名孩子,2名青年,4名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消费,必须要有不错的经济实力才能负担得起。我不是永远都不想结婚生子,但如果生了孩子,又没办法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不负责的行为。所以,经济基础还没打好前,我是不会考虑结婚的,更别说生小孩。
50-60年代初:团结就是力量,咱要努力地拉动人口增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民众生育观念仍是多子多福,政府则是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论占主流。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偏低,也不懂做节育措施。
邢局长,52岁
1959年过年的时候,我已经两岁了。那时国家还不主张计划生育,不懂得节育措施的母亲在几年里竟先后生了四个孩子了,且肚中还孕育着一个快生的妹妹。当时的父亲虽在学校教书,但微薄的收入却难以支撑好几口人的家。母亲曾回忆过那几年,说也不知怎么的?粮不够吃,菜吃不到,过年时候哪还有肉,连大米、白面都是借的。母亲的记忆让我想起了“出门前用肉皮将嘴抹上油迹”的故事。
60年代初:三年灾害,大人都不够吃,哪敢生小孩
包奶奶,79岁
60年代的前三年,是解放以来人们活得最苦的三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上当时苏联逼着我们(中国)还债,实在是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候物质非常紧缺,在菜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吃的东西可以卖。每个人都是饿着肚子的,家里有多几个孩子的,那生活就更艰苦了。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基本上是人奶不够吃的,只能靠再喝点稀粥水充饥。看见孩子们挨到面黄肌瘦,真是心痛死了。因此,各家各户也没什么条件生孩子,那几年的人口增长都放缓了。
60年代末70年代初:天灾过后比“生产”
经历1959年-1961年的天灾***,中国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但直至1972年以前,基本还是放任自流。
董婆婆,75岁
熬过了三年灾害,60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恢复到三年灾害前的水平。日子过得好了,生儿育女的水平跟要求自然也提高了。而且人一被压抑久了,就容易一下子爆发起来。当时人人都认为生得越多越光荣,尤其在农村里,生孩子都成为一种比赛了。所以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可以说是人口增长爆发期。
70年代中:一个不够,两个正好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样,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在这一时期,是“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这些观念经过反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无不认为应该实行人口控制。
晓荧,35岁
到了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已有五个孩子的我舅妈第一批报名做节扎手术,这个京剧演员的决策让我姥姥十分郁闷,此前都是能生多少生多少,我舅妈的做法实在太让我姥姥不能理解了。
我妈一直觉得要是自己有四个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是最合适不过的。计划生育来了,有两个孩子的她也没想过要逃避它。倒是邻居东躲西藏的,超生了一个,孩子们的昵称就是大胖、二胖、老三儿。还有些想生男孩的也超生,孩子们的名字则唤做招弟、来弟、引弟、带弟。
我婶生完了我堂妹后还想再生个男孩,我超生的二堂妹被罚款50元,那会儿,一般人的月工资是38元左右,50元,是个大数目。
70年代末:提倡只生一个
陈大叔,57岁
1978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地都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我的孩子就在79年出生。”
80年代初:只生一个好
小曹,30岁
自我出生后,父母就一直两地分居,别的邻居都说母亲只生了我一个女孩,挺另类的。等父母团聚了,再要一个孩子的愿望本可以实现,没想到计划生育开始了。
父亲听说了这个政策,觉得应该支持。父亲深知人多带来的问题,他常说国家这个政策的好处,他举例子说:有的农村,许多人总觉得多一个孩子,多一个劳动力,于是出现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情况。
爷爷奶奶虽然没说什么话,但他们偶尔还是会跟父母说:“要是再有个男孩就更好了。”
父母每次只能这样“劝”爷爷奶奶:“国家现在有政策,咱家该支持。再有,咱们家人都有工作,再要一个孩子,也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啊。”
1981年,母亲主动申请领取了《北京市独生子女证》,凭着这张证,全家每月可以领5块钱的独生子女奖励金。父亲说,当年的5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可以买瓶茅台酒,一包好烟,也可以全家去饭店吃顿大餐。”
新一代:一个孩子八十万,没钱哪敢要孩子?
大勇,26岁
我是独生子女,也是‘丁克族’。其实现在这个年代,实在属于高消费年代,什么都要用钱。结婚要用钱,买房子要用钱,生养小孩要用钱。如果我也是跟一个独生子女结婚了,我们今后基本要照顾三个家庭——自己家、父母家、丈人丈母家;如果我也生了孩子,我们夫妻俩要负担的家庭人口就是1-2-4(1名孩子,2名青年,4名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消费,必须要有不错的经济实力才能负担得起。我不是永远都不想结婚生子,但如果生了孩子,又没办法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不负责的行为。所以,经济基础还没打好前,我是不会考虑结婚的,更别说生小孩。
本帖的助威记录:助威总计 0 点 | 查看全部记录>>坐沙发。寻找童装,发现爱伊宝宝丁克家庭中的女性心理2楼 晋晓莉 说:
丁克家庭中的女性心理 (一)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自己原本的人生规划因为生育而全部搁浅。 (二)两人世界的浪漫没过够。 (三)学习或者生存压力大,年轻时没有时间生孩子,等到年长些,事业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四)有了孩子,两人不都得围着孩子团团转,一切浪漫,一切幻想都归于实际。别说有时间花前月下地享受生活,就连睡个囫囵觉,抽空看个电视都成问题。等孩子上了学,你又得担心,上的学校好不好,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好容易盼着孩子上了大学,又得担心毕业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找了工作又得担心干得好不好。再接下来就得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做孩子时,总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恋爱自由,似乎这是扫除封建残余的最后一关,但作了父母又不得不干起自己父母曾经干过的事。 (五)本来就不喜欢小孩。不希望生下小孩之后不能给他完全的母爱,也不希望做个养而不教的母亲。标题:3000元/月 急聘兼职网络信息回复员,工资日结生存压力太大了,在城市里,要供房,一家人的生活,还要再养一个小孩子,如果不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真的很难想像。
还是觉得有个孩子好,家里有了孩子,压力很大,但是动力也大啊,如果没有孩子的话也许我和我老公很满足现在的生活,不会去想怎么赚钱的了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