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职业感言:

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中,隐藏着一处处如大自然一样美妙,充满着灵性和鸟语花香的地方,那就是孩子的心灵。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了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


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职业感言:

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中,隐藏着一处处如大自然一样美妙,充满着灵性和鸟语花香的地方,那就是孩子的心灵。

本帖的助威记录:助威总计 0 点 | 查看全部记录>>写的很好,观点我也好赞同的。不够可以不可以把字体加粗一点点。放大一点点。我有点近视的有些费劲。

我的对,没有谁能够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自己要有主见是正确的!

接受建议~以后注意啦~= =~

楼主的观点我非常的赞同!

的确,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转变,绝对不能像以前所谓的“带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科学的培养教育和引导

楼主还有什么优秀育子经验记得分享下哦~~

好无奈哦~刚才发表了同样的文章~被一个店主回复了一个好大的广告~米办法啦~只有删掉从写了~

还好这次TA没来了~

标题:3000元/月 急聘兼职网络信息回复员,工资日结

标题:急聘 网络兼职人员,100元/天!工资日结

标题:急聘 兼职网络信息回复员(若干名)100元/天 工资日结

--------------------------------------《宣传内容》---------------------------------------

招聘人数: 若干名  薪资待遇: 工作每天3-5小时,100元/天工资每日支付;
岗位描述: 负责公司所要求的信息回复工作(有内容样版),工作地点不限,专兼职均可!
应聘要求: 上网熟练,平均每天工作投入约3小时,具体根据效率自定; 学历不限,在
职或学生皆可;勤奋,认真,有责任感;熟悉用电脑发消息的整个流程。(很简单,学一下就会!)

(入职不需交任何押金,手续费,更不会拖欠工资)

详情看公司招聘:http://soho.33se.info/?78671.htm

邮箱:soho_vip@33se.info

哇~妈咪bobo~店里的小模特是你儿子嘛~酷B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别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