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是形成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基础。人格是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把人格理解为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人格特质是人在较长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某人具有某种人格特质,那么他就必然表现出一些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特征。习惯就是这些人格特质所体现出来的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它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因此,人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具有健康人格是少年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和基本标志。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长期培育。在健康人格的培育中,一条基本的、有效的途径就是塑造形成各种人格的特质所需的相应行为,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即养成相应的习惯。所以,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总要求。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是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而言,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一系列基本素质的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就是那些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自然的品质和行为。少年儿童良好的基本素质,就是那些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自然的品质和行为。少年儿童良好的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一系列基本的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必然包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 孩子成长过程中,从依赖父母到完全独立自主,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训练期。依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越早让孩子尝试错误,对孩子的发展越有帮助。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亲爱宝贝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孩子,会自己作取舍及决定,并且根据决定调节行为;学会以负责的态度,行使自己份内的自由与权利。 父母亲的鼓励对孩子行为的养成与塑造影响相当深远。因此,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典范,让孩子有学习的对象。其次,父母也应熟谙下列原则,巧妙运用。 掌握适当的学习情境
驯兽师从不枉费工夫在动物疲倦、不舒服时,或在其它不能学习的情况下训练,受训练的动物必须预备好,能听从训练者的指令时才进行训练工作。因此,父母在教孩子时也应掌握适当的学习情境,才能收到实质的效果。例如当孩子犯了错或刚刚平息了一场家庭纷争,正泪眼汪汪的时候,父母的训话或告诫,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此时效果必然不佳。因而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疲倦、心中骚动不安、激动、委曲时或在其不愿学习的情况下勉强孩子学习。 合理的要求、明确的目标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下,许多父母在无意中奢望孩子学会超出能力以外的事情。例如:九个月大就会控制大小便;两岁大就会静坐在饭馆的席位上;四岁大时彬彬有礼;两岁时能和五岁时一样听话等等,父母之所以奢望孩子学会一些超乎常人能力的事,大部份是来自于对孩子不够了解,不知道孩子在各个年龄、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本质,并且对孩子有不当的期望。 “剥夺爱”式的惩罚
孩子有反社会行为或是偏差行为时,父母尽量以爱取代惩罚,体罚或惩罚是下下策。在必要时可以“剥夺爱”的方式取代惩罚,让孩子感受到偏差行为不被父母喜爱,甚至会失去父母的爱。例如:孩子出口成脏时,父母不要以讶异的表情或激动的语言相对,以免无形中增强孩子的行为。此时可以漠然相对、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冷静以对,让孩子了解此种行为不在父母疼爱的范围之内。 爱和关注化解彼此的对立
对孩子而言,礼物就是爱人父母平日应该掌握孩子的需要,了解其需求与人格特质,以更多的爱与关怀,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引导“好”的行为;漠视“不好”的行为
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清一色只注意指责不好的行为,而忽略了“好”的行为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掌声,好的行为需要引导与鼓励;“不好”的行为除了消极的批评也需要正面的引导,告诉孩子“怎样可以作得更好”、“如何会更好”,才是积极的批评与正面的响应。
正面响应;反面教育
父母亲经常犯的错误是:孩子表现乖巧的时候,因为符合大人的期望而很少关心孩子的表现,因而表现乖巧的孩子容易被忽视。可是孩子一调皮不乖,马上就引起大人的注意,在无形中鼓励了孩子不当的行为,导致“会吵的小孩有糖吃”,乖巧的孩子容易被忽略的现象。
為你寶寶打造黃金將來!小店專營由英美入口的高質素英語教材,歡迎查詢洽購!http://shop36972699.taobao.com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