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要懂得“价格重估”

价格重估是指,为达成新的供求平衡,而出现的长期性价格变化。这不同于那种短期的价格波动,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逆转的价格变化现象。其中,长期的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向上重估,长期的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向下重估。 那么,哪些资产的价格在向上重估呢? 只有劳动能创造财富吗?不!价格重估才是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价格重估又取决于供求关系。因此,商业意义上的创富模式,就是一个以供不应求为背景不断追逐价格向上重估的过程。我相信,商品类和权益类资产的价格重估,都蕴含着无限的财富机会。 过去100年,财富增速比劳动力快得多 财富是怎样创造的?在经济学上,这似乎是一个回到原点的话题,即劳动创造财富。 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统计似乎证明了这一论断。借助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给出的数据,在1820—1913年的93年当中,作为西方衍生4国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增幅为892%,GDP增幅为4238%。与此同期,英、法、德等西欧12国的人口增幅为100%;GDP增幅为478%。前者的人口增幅和GDP增幅,都是后者的 8.9倍,二者在财富增长上的差距,显然是人口增长差距的结果。 然而,在随后的85年当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1913—1998年,虽然西方衍生4国的人口增幅为190%,西欧12国为41.5%,差距为4.6倍,但西方衍生4国的GDP增幅放缓到1344%,而西欧12国加快到619%,差距缩小到2.17倍。人口增幅和GDP增幅比例不再相同。这意味着,人口增长差距不再是导致财富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除了劳动以外,还有别的因素促成了财富增长。 如果上述例子,仅仅让人对原点话题产生怀疑,那么,过去28年发生在中国的情况,则足以颠覆劳动创造财富的说法。 1978—2006年,国内就业人口总数由40152万人增长到76400万人,累计增幅为90.28%,而同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累计增幅高达1229%,是前者的13.61倍。 虽然劳动复杂程度的提升,也是中国GDP增幅大大领先于就业人口增幅的部分原因,但肯定不是主要因素。 看看过去28年,中国商品价格的惊人变化。与28年前相比,城市自来水的价格上涨了30倍,煤炭价格上涨了40倍,木材价格上涨了50倍,即使是价格弹性较小的粮食价格,也上涨了10倍以上。虽然各行业的价格变化不尽相同,但价格重估是最主要的财富推动力,这一道理毋庸置疑。 商品类资产价格重估孕育创富机遇 虽然美联储在“9/11事件”之后的大幅减息,加快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最近的减息行动,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但说到底,发生在商品类资产上的价格重估,真正的原因,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性需求快速增长。想想看,当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不断缩小其人均商品消耗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而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价格如何不会持续向上重估呢? 一种思考价格重估的思路是石油。没有哪一种商品的价格重估像石油那样,对其他商品类资产价格重估的影响力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当今世界选择了海上贸易方式。由于离岸价格与到岸价格的差距,往往占到商品价格的20%—50%,因此,以油价上涨推动的海运价格上涨,足以继续推动几乎所有通过贸易渠道获得的商品类资产价格上涨。这是一个相当稳固的模式,其中充满了创富机遇。 比如说,当被告知,今年9月初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按年大幅上涨近150%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发掘国内矿产资源的价格重估潜力。毫无疑问,由于免去了越来越昂贵的海运成本,国内矿产品具备更大的价格重估潜力。 另一个思考价格重估的思路是“替代”。比如说,乙烯法PVC因油价上涨,渐渐失去价格优势,在下游产业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电石法PVC取而代之。后者已导致国内电石价格快速上涨,尽管电石的产能据说处在严重过剩的状态。 推而论之,油价上涨,特别是原油向车船用燃料生产领域的聚集,必然导致煤炭化工的全面崛起。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相信,未来国内煤炭化工产业的前景,要比石化产业更加光明。 铝产品价格会向上重估吗?答案非常肯定。鉴于全球航空业不得不购买更多的飞机,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客货运需求,加上制冷行业将以铝管替代铜管,铝产品的需求必然强势增长,并带动价格向上重估。但也没有必要担心铜产品的价格下跌,毕竟铜更多地是一项建筑材料,而中国的铜消费,正在由电线向自来水管的方向发展,无疑会使铜消费需求保持长期增长。 权益类资产价格重估大有可为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权益类资产价格重估阶段。就资产负债表而言,短期占用的资产,多为商品;长期占用的资产,除固定资产外,权益类资产(包括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当我们关注资产价格重估的时候,不能忽视权益类资产。 开启这一阶段的力量,首先来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1995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前利润1635亿元,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仅为2.06%;而2006年实现的税前利润,已增长到18784亿元,较10年前增长1048.87%,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达到6.57%。 如不出预料,2007年国内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税前利润率将突破7%,远远高于上市公司总体水平,即使扣除资产规模极大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将更加优质的非上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显然有利于后者业绩的快速增长,并大大削弱了所谓的股市泡沫论。 另一方面,国内上市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越来越多,一次性投资收益也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使人联想到当年日本股市的情况。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笼统地说,日本股市泡沫是被交叉持股,和上市公司业绩重复计算击破的,确切地说是被日本银行大量持有股票击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严格禁止银行对外投资,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风险,就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重,不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还可以将利润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主营业务规模。由于资本市场大发展,上市后的资产与上市前相比,资产价格向上大幅重估,因此,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应当被视为一项积极的企业财务策略。这也是我十分看好外运发展(600270)的原因,该公司持有8000万股中国国航(601111),而后者上市后的股价涨幅相当惊人。 当然,流动性过剩,为权益类资产价格重估,提供了重要的温床。流动性过剩不仅仅发生在金融体系,当企业获得的利润,不能顺利地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同样是流动性过剩。企业处理过剩流动性的手段,除归还银行贷款,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之外,要么是增加存货或商品类资产占用,要么就是增加权益类资产占用。 但是,并非所有权益类资产价格,都会出现持续的向上重估。比如说,目前争议极大的收费路桥资产,由于大大降低了公益性,加上收入远远大于原本的投入,被看作是对全民财富的掠夺。因此,我坚决反对持有这样的权益类资产,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 此外,我也不看好电力行业,因为一方面,作为原材料的煤炭,价格重估张力十足;另一方面,电价的上涨,更多地受制于政府对抗通货膨胀的努力;再一方面,电力行业为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投入巨大的资金。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重估 谈到价格上涨,很多人会联想到货币发行。但是,有充分证据表明,供求关系才是决定价格重估的主要因素。 还记得80年代末的国内彩电价格吗?那时,市场上彩电供应严重不足。一台进口平面直角卧式彩电,能买到6000元以上,相当于当时普通职工三年的工资总额。 然而,没过几年,在不断扩大家电行业投资、扩大供给的促进下,彩电价格迅速回落。如今,同类彩电的价格仅为800元左右,虽然同期国内货币发行量增长快速。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说法完全背离,即所谓的价格水平随货币发行量增长而上涨。因为家电行业的投资增长,多是贷款增长的结果,导致彩电价格的向下重估。 既然供求关系决定价格重估,价格重估又是决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商业意义上的创富模式,就是以供不应求为背景,不断追逐价格向上重估的过程。 比如,如果你确信建筑节能方面的趋势,会促进玻璃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以至于目前的玻璃行业价格,存在可观的向上重估空间,不妨加大对玻璃行业的投资;如果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安全轮胎上,那么,针对轮胎行业技术进步领域的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更大的范围内,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极大的出口增长,也存在价格重估的因素。 虽然在大宗商品价格向上重估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面对同样的压力,但由于劳动力廉价,导致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 即使国内劳动力价格向上重估的幅度,将领先发达国家,但在二者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的情况下,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意义不会消失。相反,伴随人民币升值,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至少在未来10年内呈现逐步强化的趋势。 没错,我从来不认为合理的价格上涨是一件坏事,对国家财富如此,对企业财富以及个人财富也是如此。尽管我明白,价格上涨与居民购买力之间,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但削弱价格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状况。然而,这未必不是下一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本帖的助威记录:助威总计 0 点 | 查看全部记录>>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想赚钱,要懂得“价格重估””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