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是女作家六六笔下的海萍和苏淳:无论生活在哪个都市,为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蜗居”,而成为“新奴隶”。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房子这一信念,支持着我们为银行和开发商打工——这个期限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在房子的买与不买之间,难道我们只有这一个选择?
搬家也太辛苦了!每搬一次家,汪凌就在心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买自己的房子!”在房一点点抬头的2009年年中,她终于咬牙出手,在北京东四环的华侨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首付30万元,贷款120万元。她说:“只要想到那个写着我是户主的产权证,我就很有安全感。”
新房客与新奴隶
《蜗居》热播的时候,名模林菀已经和父母在北京富力城后面的合生国际花园租住了3个月。一套130平方米的精装房,三室两厅,月租金6500元。这个在国内外漂泊生活的姑娘刚到北京不久,她是个孝顺的姑娘,总是带着父母一起漂,在哪里都是租房住。现在,她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在北京和韩国首尔。下一站是哪里?也许是上海,也许是国外。“我不准备买房,租房子让我更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变化,选择地段,选择房子。”林菀说,“并不是永远不买房,可能在未来,会在澳大利亚的小镇上买一所房子给父母,我则继续满世界漂。”
《蜗居》中,小白领海萍为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奋身为奴”。“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吃穿用2500,冉冉上幼儿园1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牧业管理费340,话费250,还有煤气水电费200。也就是说,从我醒来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这是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10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海萍对妹妹海藻说。
林菀,是如今个时代中越来越多的新房客代表;海萍,则是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新奴隶”的代言人--虽然她是虚构的,但又何其真实!每个房奴都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租或买,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当下的碰撞。
租的房子不是家吗
正方:自己的房子才等于家
女记者汪凌认为,自己的房子等于家。在租来的房子里生活,就没有家的感觉。她在北京一直租房住,平均一年搬一次家。“虽然房子的质量还不错,但房子是房东的,我从没有‘这就是我的家’的感觉。”汪凌说,“墙不是我的,我不会挂上从云南淘回来的印着东巴文的大红布;空间不是我的,我留不住四季的转换,也留不住闲适读书的某个下午。颜色、味道、声音、时间、回忆、画面……什么都没有!”4年的房客生活,竟然都像碎片,无法拼接完整,像风一样被吹散!
反方:家并不只是一个房子
现居上海卢湾区、33岁的证券分析师苗力,是城市游牧者,曾在海口、深圳、北京、大连等城市漂过,这么多年闯荡股市,苗力一年光吃利息就抵得上一个外企公司部门经理的年薪,身家足够买房了,他却从未动过买房的念头,迄今为止没有一处自己的房产。现在他和老婆租着两房两厅的房子。对于那些倾血本买房的房奴们,苗力毫不同情,他用有些粗鲁的话评价道:“买房子的人纯粹是傻瓜,他们太狭隘地理解家就等于一座房子。”
“干吗一定要自己的房子?很多时候,它影响的是自由。”苗力说,“我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将来可能移民到国外,移动时代的人,家是常驻在自己心里的。我绝不买房。”
他还分析了房奴无法面对的现实困境:“一旦意外发生,断供了,你的房子就属于银行了,你会被扫地出门,而且银行会无限期地追索这笔债务。”
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认为:“我质疑房子的实际需要。看看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欲望与安全感联结。在我看来,70年产权的房子和租来的房子没有太大区别,这种不动产权没有意义。所有的安全感其实都是虚妄的。”
生命教练王智则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这一观念,是农业文化遗留给我们的集体意识。“所谓贵族,就是有土地、房产、家业、奴仆等这些外在的有形的东西,这些农业时代物化的思想传承到今天,导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家产,有房子,有很多外在的东西,越多就越成功、越幸福。”王智认为,房子只是一个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方向,不是生活的目标,也不是一个证明。
是被动的人生吗
这是一个移动的时代,不动的房子会限制我们的移动能力吗?房奴的身份会使我们的整个人生被动吗?
正方:我是自由的和流动的,房子是可以流通变现的。不会影响我的自由。
“认为房子是限制的人,可能是借口吧。“金晖说,”即使是按揭的房子,也可以去交易,关键在于你先从心里限制了自由。”金晖是吉林人,在长春有房产,又到深圳工作了3年,在深圳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后,又因工作需要去了上海,现在,又从上海回到了深圳。他有时租房,有时住自己的房子。他说:“人可以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一般不会受到房子的限制。”
反方:一套房子,确实影响了我的生活状态和我的选择,被动多了。
苗力说,他的好几位哥们儿在深圳买了房,全窝在那儿动不了了。IT工程师李晓强在结婚前买了房,付了40万元首付款,他并未感觉轻松,反倒抽了一口凉气,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被巨额债务绑架了,整个人生没有了弹性。就像盲人歌手周云蓬的那首《买房子》所唱的:
买了一套房子,花了30多万,买房子的钱,全靠银行贷款。从今天以后,不能随便请吃饭了,不能多喝酒,不能去旅游。从今以后,我要努力工作,我要拼命地还钱……
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动的房子确实是个限制。这可能是真的,但我认为它更可能是一个防御性的理由,就是认为是房子不让自己动的,是房子剥夺了自己的机会。这个限制,我认为--它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需要,你认为有限制,它就有;你认为没有,它就没有。其实,房子作为资产存在的一种形式,在今天是可以移动、流通和变现的。老话说,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房子是活的,人也是活的,人是可以离开房子,到处自由地行走的。”
两个人在一起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吗
赵玫与林浩结婚的时候,他们住在宿舍里,只有一张床垫。当他们的儿子两岁的时候,赵玫明确地向丈夫提出:“我们贷款买房吧!我想要我们自己的房子。”名校管理系硕士毕业的丈夫于是跟她算了一笔经济学家算过的账,他试图说服赵玫:“咱们可以一辈子租房住。”赵玫对林浩的态度极其愤怒:“你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男人?你为什么不考虑我们整个家庭的未来?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多么需要安全感?你想让我到老都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她对林浩绝望了,对于未来,也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他们俩的关系也从此陷入了难以复合的地步。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女性设计了一道多选题:没房的男人请从我身边滚开!您的态度是--
1.我的态度是一样的。不是势利,而是房子对于我们的幸福太重要。(8.67%)
2.这态度太绝对了。两个人一起奋斗、一起付首付、一起月供,虽辛苦,也是可以的。(25.22%)
3.我主动爱上的男人可以没房,但若是相亲什么的,房子是必须有的。(11.92%)
4.一个男人没钱买房,不能要;一个男人有钱却不愿意给你买房,也不能要。(8.43%)
5.我可以和没房但优秀的男人租房,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奋斗到一套自己的房子。(18.8%)
6.不认为房子和安全感以及家有必然联系。没房的男人只要优秀,有爱,可以租房。(13.95%)
7.我现在和他就没有房子,说实话,我们的关系确实因此有阴影和不确定性。(9.64%)
8.一个男人有房子是吸引力之一。(9.65%)
9.其他。(0.85%)
针对男人,我们也设计了一道多选题:您曾经感受到女人对房子的渴求带给您的压力吗--
1.她,还有丈母娘,都特别关心我能不能拿出婚房来!真希望我就是开发商!(15.62%)
2.不管结婚不结婚,男人奋斗出自己的房子、车子是理所应当的。(48.82%)
3.我懂得一点经济学常识,一辈子租房住经济上更划算,可她非要有自己的房子!(6.25%)
4.因为眼下没房,短期内没有暴富的机会买房,女友(或是老婆)跑路了。(4.29%)
5.我有能力买房,可凡是问我有没有房子的女人,我都不要!(11.32%)
6。其他。
从某种程度上说,“丈母娘和未婚女青年推动了房价上涨”这句戏谑的话,说出了一点点道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对自有产权房的需求,女人似乎更强烈——这和人类学的功能有关:女人负责生育,传播生命,对家对房子的诉求,是出于对后代的安全性考虑,这更利于后代的成长。令女人们稍稍欣慰的是,调查中有 48.82%的男人选择了“不管结不结婚,男人奋斗出自己的房子、车子是理所应当的。”
PS:本文摘自2010年第五期《读者》(俺可是一字一字敲上去的)。关于买房和租房的问题,其实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稍微有些头脑的人就可以意识到:在中国,花巨资并欠下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拥有一套只有70年(实际情况只有三四十年)产权(错误概念,仅仅是使用权)的房子,明显是不合适的。但人和人不同,这么简单的问题,如果仅是你一个人决定的,那是相当的好办,可往往房子的背后是个家,家的里面还有你的家人,你的另一半。但愿,你的家人或另一半,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经济实力允许,当然可以买一套房子;如果不允许,请宽容一些看待你的人生,请不要给另一半太大的压力,别在你们家庭的上空悬一把足以令你们天天窒息的剑!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