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估计大家都认识的是桂林.要看上旅游介绍,或许你会看到桂平2字.除了有可能让你误以为地图写错桂林2字以外,或许她并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广西区内,广西人或许也会对这个同城姐妹有所陌生.因为广西风景有有名的甲天下--桂林,有绿城之称的首府--南宁,更有最近活跃的北部湾沿海城市--北海.桂平被忽略完全可以理解.那么我在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下我的家乡--桂平.桂平,在广西的东南部.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广西简称“桂”就是源自于桂平(一说源自桂林,现已无从考证)。她最为成名的就应该是100多年前在那开始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起义地就在桂平的金田村.要说近代比较有名的旅游点就是在市区西部的西山了.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了中国的AAAA级名胜风景区.是当时广西3个4A级景区中的其中之一.其他2个分别是漓江和花山.桂平是少小成名,但老大屠悲.但也正因为这样,才得以更好的保存了她原来的姿色.桂平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70多万.在这块土地上有着:1、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2、大藤峡3、大平山自然保护区4、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公园5、天南福地罗从岩6、白石洞天7、龙潭国家森林公园8、太平天国起义遗址9、紫荆山景区10、广西第一古塔-东塔11、桂平中沙镇尚德堂(寺堂庄)等风景.在后面,我将为大家把收集到的信息和照片,一一的向大家介绍这个广西的一个被忽略的天堂,广西的中部旅游城市--桂平.客里逢人说此山(以下照片为桂平摄影群 所拍)桂平西山 在桂平市区的西面,在市区驱车10多分钟就可到.桂平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著称。
西山,被子誉为“南天第一秀山”、“秀盖南天”。 特别是树秀,由于回归线上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所有的植物四季常青。其中珍稀植物有金花荼、树蕨、枧木、桫椤、竹柏、罗汉松、擎天树、菩提树、水桐、水杉、楠木、苏铁、刺果藤、银藤、海芋、油楠等。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树约1500多株,植被覆盖率 98%以上。高大长青的龙鳞松,是西山特有的树种:千年石顶榕,直径2米多,生在巨石顶上:石罅树,被誉为“外星木”,石敢当香樟,兀档成百立方的巨石;米余直径的古龙眼树。。。。
偶拾西山有云“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道出了西山的林壑秀奇与桂林山水之媲美。桂平西山以“石奇、树秀、茶香、泉甘”而著名,峰峦嵯峨,数十乃至百余立方米的巨石叠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径曲幽,石树参天,绿荫匝地,自然景观壮丽。“官桥秋柳”、“云台曲水”、“忠勇松涛”、“碧云石径”、“乳泉琴韵”、“龙华晚眺”、“飞明”等自然与人工之韵勾勒出了西山的妩媚妖娆。
“秋柳宫桥,古洞仙踪明月笑;云台曲水,龙华飞阁乳泉香。”这是近代诗人谭全刚为西山的题联,更是赋予了西山一种人文的气息,使西山在曲、静、幽、禅自然美的同时,孕育了历代文人墨客石刻、碑铭、诗载千篇。 西山上象下面的树根比比皆是
桂平西山是我国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又称思灵山。因地处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的桂平县县城以西1公里而得名。从南梁王朝设桂平郡治于西山起,渐成为游览胜地。西山充满了灵气,香火旺盛,山上的乳泉,甘甜润肺,洗尽尘埃;西山的庙宇,幽静通透,集宇宙之大智大慧。自然之美与古刹之神造就了西山人文经典。
西山的美,美于人文传奇、美于诡秘神往。入西山景区大门不远,在灵湖南岸可望见湖中的乌龟岭,又叫龙女岛。远远望去, 楼阁临水,疏木掩映,香烟袅袅,小阁若隐若现。龙女岛不仅融合了当地的人文传说、佛教典故,且胁持相对于菩萨和佛祖的地位较低,以此为始,可为佛教含义的递升做好铺垫。西山的诡秘,另有一种与佛相生的松树。沿石阶而上,可见一色盈抱的古松,虬枝盘旋,直指苍穹,老皮翻迭,状如鱼鳞,这就是鱼鳞松。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慕名来到桂平西山,见此古松参天,风光如画,不觉游兴大发。他把“龙袍”脱下,挂到松树上,从此,这些松树便长出了“龙鳞”,后人亦称之为“龙鳞树”。“龙鳞树”时常使雾霭中的西山更添浪漫与传神。 西山的石一样赋有灵性
进入西山大门,跨过一竹桥,见到的第一个建筑物就是李公祠,文雅而清幽,精致而不失大气。史载唐代昭宗乾宁年间(894—897) 李明远,曾任御史,因官场失意,后被贬作浔州刺史,在浔州任职期间,颇有善政,后人立祠,奉以香火。《桂平县志》云:“郡昔患虎,民祷于神,虎死庙树间,益信其灵应。”传说,山上的吏隐洞,就是他隐居并羽化“成仙”的洞穴。 登临西山,雾气缭绕,举目远眺,群山逶迤,黔江、郁江如镜如练地镶嵌在绿油油的田野上,阳光射透云层,在群山、绿野、河川上抹上斑驳的色彩,其景色美不胜收.自古以来,西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孕育出丰富的地域文化。佛教、道教都先后在西山设寺立祠,文人游客留下大量的诗词文章,形成独特的人文及建筑景观。
西山的灵,灵于人文构建,灵于千年古刹。从李公祠侧望,一座赤柱朱门的庙宇就是洗石庵了。洗石庵始建于清顺治三年。相传,庵址旁有一块神奇而形态粗鲁唐突的大石头,它会与人对话,且经受了大自然的瀑、雨、露、月、烟、潭的濯洗而富于灵气,洗石庵因此神奇的洗石而得名。洗石庵的建筑,所蕴涵的人文构建也是洗石庵得以闻名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建筑几乎依附了大雄宝殿设计中的人文思考,建筑在环境中处于配角的位置,讲究的是“藏而不露、画龙点睛”,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它的原有建筑充分尊重环境,巧妙与秀美的自然相协调,体现了整体统帅局部、局部服从整体的法则,实现了山因屋更秀,屋因山更巧的效果.在建筑空间上,洗石庵采用轴线转折、院落组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并结合岭南自然环境和气候,佛殿和主要建筑间以回廊花墙和院落联接、穿插,形成了一个个的廊院空间,在院内置山石花木构成小园林空间,使宗教空间和园林空间渗透融合,形成空间上和景观上的变化.使建筑既散发了浓重的宗教气氛,又呈现出轻快明朗的园林氛围.加之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扩充规模,宗教史迹、名人故事,文人雅士的诗文、碑记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建筑与自然、宗教融合为一体,其幽静深沉“发人之所不能发,启人之所不能启,使人心领神会,提高精神境界”。 在郁郁葱茏的拥抱下,拾级而上就是与洗石庵交相辉映的建筑,西山最大的最宏伟、气魄、恢浑的寺院,千年古刹——龙华寺。龙华寺位于西山半山腰,坐西向东,依山而建。龙华寺旧称“龙华古寺”,因为它位于冼石庵之上,所以称为“上寺”。该寺始建于唐末宋初。据《桂平县寺》载,“宋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知寻州府,卓有惠政,盗怎民安。公余游思陵山(西山),尝与高僧唱和于一石岩下。”俊人名之曰“姚翁岩”,此岩即在龙华寺背后,这是龙华寺以及有僧侣住持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龙华寺有三进,依山凭险,前立门楼,中设大厅,后耸高阁。走进寺院,尘烟缭绕,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寺院特有的祥和气氛,沉浸其中,威武别致的大雄宝殿、神威凛凛的四大金刚、叹为观止的千手观音佛身、姿态如生的十八罗汉、络绎不绝的香客膜拜、虔诚的高僧,真有"龙隐添诗境,华严说佛经"。在1990年龙华寺重修落成典礼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大雄宝殿”匾额相贺,并赠一联曰:“勤学五明,弘范三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亦赠一联相勉:“兜率宫中常说法,龙华会上愿相逢”,使龙华寺更是熠熠生辉。习惯了喧嚣的我,点上香烛,闭上双眼,祈福三界,洗净尘世寥寥空切;人随佛生,佛生人缘,想想世间万物,化生为泥,早知道一切都是净土。 西山秀,秀于人文气息,秀于物化天宝。龙华寺右侧就是著名的乳泉,“花罅石、石罅花,乳泉水,西山茶。此话不与俗人讲,俗人听了要出家。”这是赞美西山乳泉的一首采茶调。相传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宋徽宗诏天下五龙封爵,曾于此设庙台,之后,这里便应验涌泉。据《浔州府志》记载,乳泉“清冽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汗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在乳泉旁有一块工整的篆体石刻《乳泉铭》云:“山有仙兮则名,水有龙兮则灵,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尘兮,可以鉴形……”乳泉之美,名不虚传,诗家也为之叹咏:“泉边有石皆吾友”。原洗石庵主持、国家佛协常务理事释宽能法师曾以乳泉水为礼物送给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释觉光法师,极受欢迎。人们游览西山,临泉鉴形,饮泉洗心,快哉!快哉! 说到乳泉,与之另一绝配便是桂平西山茶。它起源于唐代,到明代已闻名两广和湘、闽等地. 相传西山寺僧尼由江南引进茶树种子,后来由于管理不善,西山茶濒于灭绝。1949年,宽能法师受释巨赞法师引荐,来到桂平县西山主持佛教事务,同时与新出家的释昌慧法师一起,在棋盘石、洗石庵等地开荒种茶,使西山茶获得新生。《浔州府志》称:“西山茶,色清而味芬芳,不减龙井。”《桂平县志》谓:“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散生,根汲石髓,叶迎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州龙井未能逮也。” 游览西山,渴了累了,寻一茶庄,泡上一壶西山茶,细品之中,闻满屋清香润肺,看窗外云起云飞,听顶上松涛阵阵,别是一番情趣。 离龙华寺不远有一高阁,立柱飞檐,凌空欲飞,名曰“中山飞阁”。原为李宗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建。抗战期间阁毁。解放以后得以重修,依山凭险,凿石为梯,石径幽深,回栏曲折,更胜从前。在飞阁两旁的玉柱上刻着清魏笃所撰写的名联,上联是“吏隐访遗踪,半世功名春梦里”,下联是“思灵观夕照,万家灯火晚饮时”。登阁眺望,桂平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其实,西山人文之魂当属历载文人墨客名流,游踪不绝,与佛浮尘。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前后) 姚坦任浔州知府,任内“卓有惠政,盗息民安”。公余常游西山,与高僧唱和于今“姚翁岩”前。 皇祐元年(1049),程珦时任龚州(平南)太守,曾游西山,在西山刻“畅嵒”二字于石壁。 民国版《桂平县志•纪文•文录》载清王俊臣《唐御史李明远西山郡主庙游记》一文,中有云:“东坡曾访孝子梁诏来浔,睹此佳山水,度先百年恋恋于此。” 崇祯十年(1637) 徐霞客七月二十日由武宣乘船到桂平,登小北门的城头向西眺望,在其游记中记道:“循埤西行,望西山屼(山枭)出云表,……上有石纵横,土人指其处有寺,当郡志所称三清岩也……”。 清道光年间李少莲落藉桂平,慕西山景色清幽脱俗,便在山脚筑屋为居。为西山石壁刻“碧云天”三个大字,并在其下刻草书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 民国十年(1921) 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10月21日,为与驻在南宁的陈炯明谈北伐事宜,从梧州沿西江赴南宁,经桂平时,因故驻跸县城,次日畅游西山,览形胜于姚翁岩,品茶于乳泉亭,进餐于洗石庵。 民国十二年(1923)10月 ,李宗仁顾军事之暇,登西山游览。于次年,倡建飞阁于西山姚翁岩之前,并写《飞阁记》。 民国十二年(1923),郭凤岗任浔州水上警察厅厅长,长书法,在西山石壁上刻“别有天地”四个大字,落款为“五岳归客题”,一向为书家和游客所称道。 …… 县志有云:“五指卓其北,百石耸其难,紫荆障其西,黔郁两江,汇流东注,振衣千仞,洋洋大观”。今日游离于西山圣地,偶拾西山:西山菁,点苍思,万丈俯江流;隐山居,思尘哀,暮鼓晨钟度虚生;过楼阁,欲语空,飞似山雨两相抱;古刹幽,径曲深,佛门不解人世忧;顾相望,影自怜,唯与西山文人共枕眠…… 桂平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著称。前面提到的是林秀、石奇,我们现在说到泉甘.西山上有一泉叫"乳泉".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这口泉吐出了一鼓乳白色的汁而得名桂平市西山风景区,有众多名诗名联存世,刻于岩石和柱上,流芳千古。乳井泉旁《乳泉铭》文云:“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兮可以鉴形。照山间之石壁,对江上之峰青……《碧云天石刻联》云:“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言简意赅。《乳泉石刻联》乃民国蒙民伟所题:“泉边有石皆吾友,客里逢人说此山。”上联写西山奇石可爱可敬,均可作为好朋友;下联写西山之美,对任何人都可赞叹一番。要说西山意味深长、文辞隽永之联句,当推西山90字长联,乃民国孔文轩、邹鲁两人合作。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从粤赴邕演讲,路经桂平上西山,宴席上,孔文轩出一上联云:“苍梧偏东,邕宁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汇交廿四江河,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并戏言若众人应答不出下联则不得开宴。孙中山的秘书邹鲁略经思考,从容应答出下联:“洗石有庵,乳泉有亭,吏隐有洞,最妙处茶称老树,柳纪半青,文阁慈岩,掩映十八罗汉,游踪来绝顶,眼低层塔足凌云。”此上联写西山形胜,下联写西山具体胜迹。下联以纤柔对上联的雄浑,为西山增添不少雅韵,令世人争相吟诵不已!乳泉井在桂平市西西山上。井始于宋。井口圆形,花岗石砌成,径1米,井深1.40米,水深0.5米。县志载:泉清例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冬不枯,夏不溢。井旁有乳泉亭,1917年两广巡间使陆荣廷倡建。呈方形,花岗岩石柱构筑台基。亭为砖柱木梁架,歇山青瓦顶,回廊式亭,面积75平方米。井西崖壁有摩崖:“泉边有石为吾友,客里逢人说此山。”北崖壁有“盘石茶芽咸称美味,深溪乳水众试皆甜”。还有清同治元年(1862年)广西补用道张荣祖的“乳泉铭”,以及“乳泉”碑一通。乳泉水泡茶茶香,酿酒酒醇。
西山风景名胜区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桂平市区内,以城郊1公里处的西山名胜为主体,包括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太平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紫荆山壮村瑶寨风情,天南福地洞天罗丛岩及白石洞天、麻洞荔枝之乡和浔州古城风光,北回归线标志等景观景点组成的集锦式大型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桂平西山以"石奇、树秀、茶香、泉甘"著名。峰峦嵯峨,数十乃至百余立方米的巨石叠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径曲幽。石树参天,绿荫匝地,自然景观壮丽。西山茶名闻遐迩,清香可口,远销各地。泉甘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近年来,人们利用优质的乳泉水,酿制成了不少甘美的琼浆,有被誉为"广西茅台"的乳泉酒,有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矿物元素的"罗汉果露"等饮料,甘冽爽口。每值盛夏,乳泉边备有竹筒,供过往行人取水畅饮,舀一筒子泉水,慢慢啜饮,诚是一大乐事,被誉为西山一绝。
桂平市区以西为广西中部龙山山脉的一部分,素"乳泉摇篮"之称。因这一带系中生代花岗岩,地下水附存于岩体的理裂缝之中,积水成泉。这种泉水的水分子密度高,表面张力大,含有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据说只有抗州的虎跑泉才能与之媲美,有人作过一次表演:直至投入113枚,水在杯口鼓得像面包一样,却未外溢,把"满则溢"的规律打破了。看到这种特殊物理现象的人,无不叫绝。当地群众更加引以自豪。桂平有一首采荼调,就是赞美乳泉的:"花罅石,花罅石,乳泉水,西山茶。此话不与俗人讲,俗人听了要出家。"
在一块花岗苦巨石之上,一棵根须裸露的奇妙大树,盘根错节长在石上。巨石底下就是"乳泉"二字,为古人所书。泉深1米许,冬不涸,夏不溢。据《浔州府志》记载,乳泉"清冽如杭州龙井,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现代科学化验证实,这种现象为氡气所。当氡气随泉水喷出,速度很快,便出现乳白现象。
西山景区历史悠久,原是佛教胜地,现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佛教建筑、庙宇,如龙华寺、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飞阁等。历代文人学士留下赞赏西山的诗词对联达4000多首。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
龙潭森林公园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神奇峻秀。连绵的群山犹如上下飞舞的绿龙。山的脉络主次分明,层次丰富。远眺群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绵绵不断地伸展开去。最高峰大平山顶海拔1158米,相对高度780米,四周众山簇拥,呈现出一派顶天立地的雄伟气势。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里峡谷遍布,狭窄的峡谷在群峰之间,曲折回绕。游人穿行于峡谷中,忽而从险峻的、满是荆棘的山坡间走过,忽而涉足于溪流之中,忽而在尖突的岩石潜行,涛声、溪水声交融在一起,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空气中弥漫着多年苔藓的清香,泥土的芬芳,一派原始、自然的气氛,野趣浓郁。在这远离尘嚣的山野去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观满目浓荫,听着鸟叫蝉鸣,整个身心仿佛都被大自然洗涤干净,为其融化,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这里繁花似锦,百草含芳,树枝生出清香的绿叶,漫山翠绿,蜂飞蝶舞,五彩缤纷,色彩各异的鲜花点缀其中,散发着阵阵花香。漫步于龙潭,时刻感觉到强烈的春天气息。盛夏,浓荫密枝,万木向荣。这里也了绿色的海洋:新绿、翠绿、浓绿、黛绿、墨绿、深绿交融在一起,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振奋,催人向上,给人以希望。金秋时节,龙潭披上了富丽的色彩,乌柏、枫香的红叶,浸入绿色之中,红绿相间,组成了一幅绚丽无比的巨幅油画。
龙潭森林公园沟谷纵横,溪流密布,瀑潭众多。从深山里流出来的溪水,弯曲蜿转穿林过石,分合起落,构成了一级级激流飞湍和层层叠叠的潭瀑奇观。瀑布为公园的一大奇观,具有生动的动态美。这里有的瀑布高达100米,在高高的翠岩上悬泻倾挂,似巨幅晶帘凌空飞落;有的瀑布在山谷中腾越呼啸,几经跃碰,声若滚雷。石泉激溅起的无数水珠,化作迷蒙的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常常变幻出一道道七色彩虹,像彩桥飞架,整个山谷也好像笼罩在一片金色轻纱之中。近观瀑布如龙飞凤舞,充满活力;远望瀑布如白练垂帘,宁静清雅。好一个多彩多资的瀑布奇景。
众多的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平方米以上,小的也有10平方米。潭水清碧,生栖着多种鱼类。有些潭边绿树葱笼,纷纷前倾,探向水面,犹如一张张绿色的大伞,遮盖在潭面上,形成天然的室内游泳池。有的潭水面宽阔,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山、近树,渲染出美丽无比的水中画。
大藤峡
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珠江第一峡——大藤峡,位于桂平市区西北7.5公里处。峡以桂平、武宣县交界的横石矶为入口,弩滩为出口,全长44公里,均在本县境内。峡的两岸奇峰耸峙,急流险滩时隐时现,陡坡、深谷、悬崖、峭壁、支流相间。夏日滩涛翻滚,洪波击岸;秋天碧波荡漾,江山辉映,是广西境内最典型的峡谷风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到此,曾作《大藤峡游记》一文记之。明武宗朱厚照曾敕赐为“永通峡”。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十分感念大藤峡的历史苍桑和奇异风光,为此亲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明代初年,大藤峡爆发了大规模的瑶族农民起义。起义军前赴后继,坚持武装斗争近200年。峡的北岸碧滩、仙人阁、三妹洞、九层楼等处,均为当年的古战场。
弩滩 在大藤峡出口处,因滩险水急如弩而得名。两岸礁石岩巉,水下暗礁四伏,漩涡回环,狂澜倒卷,险象丛生。大藤峡诸滩以此为最险,旧时船行至此,旅客往往烧香念佛,峡口北岸有甘王庙,也是祈求菩萨保佑平安之意。而船只触礁沉没事故仍时有发生。解放后儿经疏浚,水势减缓,并增设导航设施,但仍不宜夜航。近年计划兴建装机容量120千瓦的大藤峡电站,即在此处。
石鸡、石狗、石鼓 在弩滩之上10余里,峡的北岸,有嶙峋怪石成片突出江心,其状或如鸡、或如狗、或如鼓。传说这是明代瑶民起义军领袖侯大狗布置的神鸡、神狗、神鼓,明军由水上来攻,这些石鸡、石狗便会高声鸣叫,给起义军报信,让他们做好准备。敌人败走时,又会擂响战鼓,为追歼残敌的起义军助威。朝廷知道了这个秘密,派来一艘满载官兵的大般,想把石鸡、石狗、石鼓统统敲掉、砸碎,不料船进峡口,忽然狂风大作,滩水怒吼,官兵的大船被掀翻了,流到桂平城郊,搁在西山脚下的河岸上,就成了现在的覆船岭。
大藤渡江处 由石鸡石狗石鼓再上,约六七里,江岸南北俱有巨崖突出江中,江面陡然变狭,传说这里当年有大藤如斗共同架江上,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故名大藤峡。明代瑶民起义军曾藉为津梁,与明军周旋。后被明军砍断大藤,改名断藤峡,并在崖壁刻“敕赐永通峡”大字。
侯大狗像 在“敕赐永通峡”摩崖石刻的对岸,四方山半腰悬崖绝壁上,隐约可见一个五官俱全、扎着头巾、英姿勃勃的人物头像。据说这便是侯大狗(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军领袖)的造像,乘坐柳、梧班轮经过这里的的旅客,都以目睹这一天然形成的头像为快。
碧滩都城 峡的中段有个险滩,叫浪滩,浪滩之下不远有小圩,叫碧滩圩。这时前临滚滚大江,背枕崇山峻岭,是进出过去瑶民聚居地罗渌洞(上洞、中洞、下洞)的必经之地,地势高耸,江中来往船只历历在目,上瞻浪滩,下控四方一带河面,侯大狗领导农民起义,曾在此构筑营盘,并在营盘中间修建“皇帝殿”,作为起义军聚众议事之所。“皇帝殿”一侧有炮楼,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后人称为“碧滩都城”,都城遗址至今仍隐约可辨。
九层楼 在碧滩圩以北约10公里。这里一座方圆数里,高耸入云,林木荫蔽、气势磅礴的大山。四周群峰簇拥,有如众星拱月,瑶民起义时的重要战略据点,侯大狗曾率领义军在此与敌人作殊战斗。沿石径攀登山巅,至今仍可见到当年起义军构筑的城堡和水井。距城堡不远堆放大批石块,这是起义军为抗击敌人准备的武器。
金银潭 位于大藤峡支流火烟冲内,是大藤峡的配套景点之一,潭穴众多,瀑布连串,风景优美,是生态理疗旅游的好去处。
铜鼓冲 是大藤峡的配套景点之一,传说此地铜鼓化为石,以石似铜鼓而得名,主要景点有铜鼓而得名,主要景点有铜鼓碧影、飞瀑击鼓、瑶池灵龟、天溪索浣、天瀑虹韵、天湾放排等。
大平山自然保护区
大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桂平市北部大藤峡腹地,距市区约35公里。东邻该市南木镇上岭村,南联西山镇上桐村和金田林场的六冲分场,西接金田林场的黄茅尾分场,北靠紫荆镇的木山村,地处北纬23度32分 -23度34分 ,东经109度56分-109度59分之间,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于1983年2月由桂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同年6月建立保护区管理所。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植物桫椤(树蕨)、圆籽荷和珍稀动物鳄蜥及其森林生态环境。这里山体陡峻,沟壑纵横,雨景充沛,有节理发达而奇特的地理结构,状丽多姿的山水风光,芬芳醉人的奇花异草,罕见的热带林木和珍禽异兽,是桂东南较为完整的热带、亚热带自然季雨林区。有“小西双版纳”之称。
大平山地形复杂、构造奇特,沟谷多呈“V”字形,有的呈“U”字形,成90度角的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从沟底抬头仰望,往往只见蓝天一线。由盘迭至上的岩石形成的一座座山峰,有如其大无比的千层糕。由峰顶俯瞰山下,只见丛林莽莽,在茫茫云海中时隐时现,变幻无穷。由于林木葱郁,水源丰富,大平山瀑布特多,小平山天桥瀑布飞流直下,一泻百余米,响声如雷,水花飞溅数十米以外,景象尤为壮观。
乳泉古井
与豹突、虎跑、龙井并称中国四大名泉的乳泉,坐落在桂平西山的半山腰上。古木参天、浓荫掩映下的乳泉,无论干旱、阴雨,一年四季,清泉汩汩喷涌,不枯不溢,更为神奇的是,每隔若干时日,平时清澈明净的泉水,突然间变成乳白色的汁液,溢满全井,掬而饮之甘甜醇美。每次喷乳时间长达2个多小时。
龙华寺、洗石庵
龙华寺 始建于宋朝,殿阁雄伟巍峨,香火甚盛,是中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广西佛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洗石庵 始建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庵内有大雄宝殿、妙虚楼、半青阁、舍利灵塔等,是中国重点佛教寺院。
舍利子 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洗石庵原主持释宽能法师生前住持西山洗石庵数十年,潜心修佛、积德行善、道行高深,深受民众敬仰。其1989年圆寂后除平生所佩菩提子佛珠在1600度高温下尚有48颗不被熔化外,更产生了世界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比丘尼的三颗灵骨舍利子,声名远播海内外。令天下多少善男信女对能亲临西山洗石庵,敬香一柱,参拜舍利子一番,向往不已!
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公园
北回归线是赤道以北的一个纬度圈,也是太阳垂直照射北半球的极限。夏至正午,阳光直射其上,竖竿无影,其北诸域物影亦最短;夏至过后,太阳直射逐渐南移。冬去春来,太阳再度直射于此,致有四时炎凉。"回归"者,此之谓也。
北回归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天文分界线,沿线区域为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我国台、粤、桂、滇四省区,陆地线总长两千多公里,在广西经过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十六个市县,长达五百多公里。故广西气候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草木葱茏,物产丰富。北回归线于天文、地理、气象、农业和生态等科研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桂平古郡,素以人文胜迹和绮丽风光闻名遐迩。桂平北回归线标志的建立,更使浔江两岸锦上添花;科学普及、国情教育又增新苑,规划建设、旅游开发亦得其利。
本标志位于东经110°08′37″.34、北纬23°26′15″.67,占地2462平方米,高17.2米,为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由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贵港市人民政府与桂平市人民政府拨款,广西自治区测绘局承建。主体工程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一日动工,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动工,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落成。
太平天国起义遗址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于1851年1月11日在桂平境内的金田村爆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当年太平军使用过的刀、枪、剑、茅、文书契约、服饰用具及拜旗祭天的古营盘而今仍历历在目……
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县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韦昌辉故居遗址和村边犀牛岭上的古营盘、练兵场,不远的紫荆山区,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庙、江口石头脚等处,都是当年太平天国进行重要活动的地点。其中金田起义地址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圩三界庙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著名史学家胡绳、罗尔纲等,都曾来此进行学术考察。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民主德国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3万人次。
古营盘 位于金田村边犀牛岭北端。是太平天国军民誓师起义之地。犀牛岭前临金田平原,背靠穆群山,与紫荆山南部要隘风门坳互为犄角之势,形势极为险要。相传,营盘原是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军所建,金田起义前夕太平军重新构筑,加高加固。营盘长35米,宽22米,四周围筑以高3米、底宽2米的土城墙。土墙外,西北面脚下有深潭,叫犀牛潭,东边是高约50米的陡坡,南面是营盘的出入口,出入口外两旁有壕堑,壕堑之外各筑一道高3米,厚2米的泥墙。右边的泥墙,一直延伸至岭脚的犀牛潭边。
营盘中间,原来有个圆形的的土台子,前面有块高出地面约1米的大石、叫拜旗石。传说1851年1月11日那天,太平天国的几位领导人登上土台,洪秀全高声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一面杏黄大旗随即在拜旗石旁冉冉升起。
营盘的左前方,面对金田平原,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理石碑,高约3米,上刻“金田起义地址”6个大字,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手迹。
练兵场 古营盘的正前方,有个方圆2里的大平坡,是金田起义前太平军的练兵场。传说当时指挥练兵的是杨秀清和石达开,他们对士兵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跑步要跑得象马一样快,说是这样才能迅速追上并歼灭敌人。经过勤学苦练,太平军战士大都练就一双飞毛腿。有个叫覃七的战士,健步如飞,常常跑在马的前头,人们都叫他“马头七”。另外有一个战士叫陈二,是个大旗手。他双手擎着又长又宽的大黄旗,仍能快步如飞,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头,因此大家叫他“大旗二”。经过几个月时间的严格操练,太平军大多练就一身杀敌本领,有很强的战斗力,因此起义后能接连打胜仗。
金田起义历史陈列室 建于1980年,位于练兵场东南角,金田起义地址保管所西边。室内陈列着洪秀全发布的诏令,太平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旗帜和打造武器留下的木炭、铁砧、铁渣,缴获清朝官员的顶载等实物和史料,再现了金田起义发生的全过程,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个缩影。陈列展出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史学工作者和游客。1981年春,参加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在参观陈列之后留下了不少墨宝,其中有外国友人柯文南(英)、小岛晋治(日)、魏求恩(美)和国内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胡绳、王庆成、郭毅生等人的题名录。
陈列室旁设休息室、服务室,前来参观游览的客人可以在此小憩,品尝金田出产的香茶,选购旅游纪念品,还可摄影留念。
太平军打造武器处遗址 在金田村韦昌辉故居旧址。1850后春,拜上帝会总部由紫荆山迁到金田村,立刻着手打造武器,准备武装起义。当地群众传说:“拜上帝会会员在韦昌辉家横屋开了12座打铁炉,日夜打造武器,并把打造好的大刀、长矛,秘密收藏在营盘脚下的犀牛潭里,供起义使用。”后来果然在犀牛潭得到几千件武器,成为起义时主要的武器装备。
1974年,区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县文化部门,在韦昌辉故居旧址进行发掘,找到了韦家横屋基脚,同时发现不少打铁使用的木炭、炉底铁渣和一支严重锈蚀的矛头,以及相当数量的青碗、杯等物品碎片。证实这里就是当年太平军开炉打造成武器的地方。出土的木炭和铁渣,已分别在北京、南京、南宁、桂平等地博物馆陈列室展出。
紫 荆 山
紫荆山属大瑶山余脉,在县境北端,东边平南县鹏化山区,西北与武宣、象州、金秀等县相邻。幅员辽阔,面积27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重叠。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旧三江圩汇合,再经风门坳破峡而出,奔向金田平原。
紫荆山区山雄水奇,洪水项海拔1313米。由于“山高皇帝远”,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曾“据为窟宅”(旧县志)。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于金田村,紫荆山又成为这场农民起义的摇篮。至今,两次农民起义的遗迹随处可见。紫荆山内,壮、汉、瑶三个民族毗邻而居,壮村瑶寨,风光独特。
紫荆山位于数县交界处,清代中叶以后,一度为浔州、柳州、梧州三府的陆路交通孔道。旧《武宣县志》在一幅地图中,将武宣县东乡通往紫荆山区的一条羊肠小道—东张界,标明为“通衢大道”。解放后,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络绎而来,沿着这条“通衢大道”,去寻找广西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的脉络。
这样的“通衢大道”,还有从紫荆山区北面经洪水界至象州县境一条。据史料记载以及紫荆山区老人世代相传,清道光末年(19世纪40年代末)以后,大批“过山客”沿着这条崎岖小路,经过紫荆山区往南再经金田平原,将各种山货、土特产挑运至浔江边上的大湟江口,经水路运梧州、广州;往西、北翻越东乡界和洪水界,将大批经由大湟江口运来的当时所谓“洋货”,如“东盐”、“洋纱”、“火油”等,挑运到武宣、象州,然后运销柳州、贵州。这些络绎于途的“过山客”,少者每天数十人,多时每天可达二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脚、深水和东乡界下的花蕾等村,是“过山客”必经之路。当年,村民开设不少路店,专供来往客商食宿。至今,当地老人还可给来访客人指点,那里就是当年开设路店的地方,历历如数家珍。
紫荆山区曾经孕育了大藤峡瑶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冯云山曾在这里秘密进行反清活动数年,留下了许多吸引中外游人的史迹。
紫荆山内,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壮村瑶寨,风光奇异,瑶寨风情尤为独特,近年前来观光浏览的人渐多。
紫荆山瑶族风情 紫荆山位于桂平市区北约42公里,是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肖朝贵的故乡,每年农历10月16日是瑶族传统特色的“盘王节”。这里盛产亚热带竹笋、八角、玉桂、沙姜等地方特产。
天南福地罗从岩
罗丛岩座落在莲花山脉前沿零星分布的岩溶残丘地带,东南距郁江河畔的白沙圩约8公里,距县城35公里,属思建村范围。在方圆五六公里的平原上,平地崛起石山9座,当中一座高70米,长约350米,宽80米,座北朝南,状若覆舟,被誉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和桂平八景之一的“罗丛岩月”,指的就是这座石山。
罗丛岩内有古人类洞穴遗址,1980年,自治区和县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岩洞内发现了大量夹砂陶片、磨光有肩石斧、螺狮胶结层、兽骨、野猪牙齿等遗物,说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曾在这里生活栖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龙岩附近的一个小岩洞里,至今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文化层,文物考古人员在这里采集到石器、陶片、螺狮壳等遗物,现存县博物馆。
罗丛岩成为风景名胜,始于宋代皇祐年间(1049年至1054年)。那时,程颐、程颢自洛阳至龚州(今平南县)省父,随同他们的老师周敦颐一道“遍游浔郡诸名胜”,曾经在这里筑室为居,读书讲学。后人在他们的旧居遗址建周程三夫子祠,今祠已不在,但用大块石灰石垒砌的墙基犹存。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专程前来游览考察罗丛岩,并在他的《粤西游记》中有所记述。
罗丛岩山体内溶洞遍布,岩道通透,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分布其间。较著名的有风岩、黑岩、月岩、水岩。
风岩 又称正岩。岩洞入口石壁上刻“天南福地”几个大字,过去道家有神仙居住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罗丛岩便是七十二福地之一。进入洞门,便觉飒飒凉风迎面而来,风洞之名因此而得。洞厅宽10米,深40米,可同时容纳二三百人憩息。洞厅内原有大佛像和十八罗汉,今已不存。岩洞尽头处有一圆形小洞口通出洞外,光线从外面射入,有如一轮明月正照游人,“罗丛岩月”一景由此而来。
黑岩 由风岩尽头处右拐,便到黑岩。游览黑岩游人须事先准备火把或手电筒照明。岩道迂回曲折,起落跌宕,无数的钟乳石分列两旁,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形成仙人床、寿佛椅、和尚念经、石狮、石虎等奇异景观。岩洞尽头处有个圆形洞厅,栖息着无数蝙蝠,游人进入,蝙蝠受惊拍翅乱飞,发出一种有如险滩急流的响,异常壮观。
月岩 又称水月岩,在风岩之西。岩洞若雄狮张口,外高里低,呈倾斜状,岩洞入口上方和两侧青藤缠绕,攀崖附壁,下面是一泓清泉,水清见底,鱼游水中,历历可数。岩洞宽约1亩许,但是据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力士能在洞口外把石块扔到岩壁里边。岩洞上方刻有《仙乐歌》,仰头可见。
白石山
太平天国----洪秀全
洪秀全老巢
雨丝洞
铜鼓冲
大唐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石山
驽滩南木河上的疯狂车友
0000000000000000000000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