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的纹样题材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吉祥纹样、传说故事,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上多有所反映;而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上所流行的花卉鸟虫在汗民族的银饰上也多能见到。其纹样的造型或写实、或变形,多适合着银饰的外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使各地流传的题材广为交流,结合风土人情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一是在汉唐时期,边疆为对外贸易的必经区域,常来常往的商人们将中原的时尚不断地带到各地;再者,则是由走村串户的银饰加工艺人将在各民族中流传的精美纹样传播了开来。在银饰中常见的人物题材主要有“八仙”、“寿星”、“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和戏曲故事,少数民族的英雄故事以及“龙”、“凤”、“蝴蝶”、“狮子”和十二生肖等各类动物形象,多装饰在帽饰、项链、长命锁、佩饰上;吉祥图案有“八吉”、“八宝”、“三多图”、“鹤寿图”、“福寿图”、“福禄祯祥”、“猿猴盗桃”、“鱼跃龙门”很多种形式的吉祥文字等,多用于耳环、耳坠、串饰、纽扣和什器上;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纹,构成同有画面,结构舒展,造型优美大方,在各类的银饰上都能见到。
虽然各地银饰的加工制作工艺都查差不多,但制作出的银饰的风格却是不一样的,其原因除了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外,艺人的水平、制作的习惯及工艺恐怕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丰富的出产和风俗习惯的需要,使得银饰的加工业遍及全国。在中国各地的大部分市镇上,都有加工制作银器饰的作坊,以接受大宗的订货为主,在生产银饰的同时,还生产各类银器具。另还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艺人,他们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为各族群众加工制作各式各样的银饰品.
在中国的民间,当人们的家中有小儿出生、满月,或是为女儿置办嫁妆,或是男主人做寿等喜庆事件时,都要提前若干天、甚至在数年前就要准备与之相关的银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所必备的装饰物,家里女人身上的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在有的地方,一些家庭从女儿出生时就开始为其打造银饰,平日收藏在专门的箱柜中,逢节日才给女儿佩戴,到女儿出嫁时,便将全部的银饰装扮在女儿的身上,银花锦簇,与衣服的刺绣相互映衬。在汉族地区,大户人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都在老字号的银铺中选购首饰的,但多数还是将银匠邀到家中,用残破的旧银饰和银元为原材料,溶化打制新的银饰。
要打制新银饰,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的工艺流程。首先是要将银料溶化、然后在制作成条、片和丝等零件。多数的作坊中有专门的木炭炉,火力较猛,加之是用风箱送氧,坩埚中的银料能够很快溶化,而后将其倒入石槽铸造成条状,冷却后.方可加工。而走方的匠人在溶化银料时,先将碎银子放在小坩埚内,放入少量的硼砂粉搁在架子上,下置一油灯,匠人将油灯点燃后,手持一根铜吹管,用力吹火,直到坩埚中的银子溶化成液状。将银液倒入一铁槽内,一会儿即凝结成银条。等银条完全冷却后,便可用钳子夹着银条在铁玷上打成片状或是拉成细条状待用。
当银片和细银条准备好一定数量时,艺人便依据主人所要求的花样,对银片和银条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具备银饰零件的基本形。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画在银片上,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钻子凿出花纹,或是将银片或银条放在铁铁质模具中,用锤子直接打制出来的银饰片花纹略粗一些。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按图案的纹理进行击打,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来。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型,用作特殊用途。单丝多用作边缘线,复丝则用两根以上的银丝搓成麻花状。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砂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垫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时,即焊接完毕,这时。用挫子略作修整后,放入白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亮即告完成。还有要在银饰上点翠、烧蓝的,是将釉药末洒在要点、烧的部位,同样也是用吹管吹火来烧化的。点、烧后的翠和蓝是否均匀,颜色是否漂亮,完全由艺人根据经验去掌握,也是检验艺人技术水准高低的标准之一。
富丽而又精致的银饰,在过去的人们的生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蕴涵着的美的因素,在今天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哦!原来如此。。。学习一下!我会继续更新的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