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读完四大名著的秘诀!!!

我国儿童"识字难",关键不是识字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识字观念问题。要想使千千万万的孩子卸下识字的沉重包袱,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阻力都在于识字观念能不能更新。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9年义务教育制学生阅读量达到400万字,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与过去的标准相比学生阅读量提高得近于苛刻。因为按这个标准,现在在校学生中能达标的只有5%。这对于从小学才开始学习汉字的学生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学龄前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幼儿能识多少字  

  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脑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八岁以前80%的大脑发育已经完成。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期。错过了最佳学习期,学同样内容要多花6-7倍的时间。而且大脑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印度的狼孩和我国发现的猪孩,即使用最好的教育也不能使其达到常人的智商就是这个道理。从儿童习得角度看,识字越早,读书越早,知识积累相应就快得多,儿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年龄也会提前。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8岁是儿童智力发育关键时期。  

  从周朝到清朝比较权威的识字课本有10种。它们是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苍颉篇》、《爰历篇》,西汉的《急就章》,南北朝的《千字文》,唐代的《蒙求》,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朝《小学韵语》等。这10种教材贯穿了我国2600多年的历史,但识字教材的基本形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1.韵语识字。韵是汉语特色,正是韵才把中国语言文字推向最高的艺术境界。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就决定了汉字的句式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  

  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课。

2.四字一句。小儿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出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的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如果是六个以上的音节,基本上是分作两句来读的。古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上列10种识字课本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此外,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呈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有反义的,如上下,左右,黑白;有同义的,如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则是四字一词的词汇多,中国成语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知识分类。  

  翻开古代的童蒙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分类编写,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有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祠、教育等等。让儿童从小就可在学字的过程中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4.字不重复。或者说尽量少重复。前面分析识字难的原因时,我已讲过现代教材的汉字的重复率占到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溪径。《千字文》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的一篇韵文,学完这篇文章,就学了一千个字。它能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诸方法高度统一起来,也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课本。据唐代李基早字字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遗憾的是,《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已陈旧。  

  四千字编著了三年《字经》的编著就是在《千字文》基础上创新实践。  

  第一步,我收集了人教版六年制语文12册的全部生字2540个、人教版五年制语文10册全部生字2493个、国标一级字库的全部常用字3755个、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常用字3500个。最后将上述汉字综合到一起,剔除重复的共收录单字3992个,然后我又从国标二级字库中选出8个较常用的字补足4000个。  

  第二步,押韵行文我写了三年。我刚写时还感觉顺利,到300字时有些把不准所写的字前面是否用过,只好每写一字将前面的字查一遍,很是麻烦。写到500字时,我又发现查过的字还重复了20多个,没办法只好从头调整。写到700字时,我几乎写不下去,每查一个字要用五六分钟时间,好不容易想起一句既符合内容又能押韵的句子,一查几乎全部用过,我几次想掇笔不干了。到900多字时,我差不多整天都写不出一个字来,这时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周兴嗣只写了一个《千字文》就流芳千古。这样,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完成4000字的《字经》的编著。http://www.welearnchinese.com/

还是让小宝宝在童年时代轻松点,上了学就要累了。孩子还是早点上学好,学东西快。读书是好事顶贴!学习孩子永远是我们做父母放心不下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六岁读完四大名著的秘诀!!!”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4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