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孩子的成长:不要抹煞天性
作者:lincolnyuan 来源:8e亲子网
转载: 孩子的成长:不要抹煞天性 我有位朋友,她生了个可爱活泼的女孩。这个望女成凤的母亲在向我述说她此刻的人生梦想时,最让她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如何培养她那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了——女人到了生儿育女的年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足为奇——她这样形容以后对她的女儿的教育,“我绝不让她比别的孩子差”;“我已有了这个设想:五岁上小学,学习一定要班上前三名。”;“她不但要学习好,还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音乐、舞蹈等等。”她滔滔不绝的描述是那样的尽善尽美,让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未卜先知的妈妈,竟然可以将自己女儿的远大前程提前策划得如此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再看看她的孩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镜里面闪烁着的分明是一种清澈见底的对童真的渴望。 这位母亲是个身材中等的中年女人,说话做事风风火火,俨然如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而事实上她不过也就是个洗脚上田的个体户。虽说经济条件的优厚令她在人前多少有点鹤立鸡群,但这也许就已给她的一番豪言壮志添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护身符,仿佛这一切的一切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不久的将来圆满的展露人前一样。在这位母亲的眼里,这样的孩子才是她心中的理想模式,这样她才算尽到了做母亲的职责,这样才可以称得上关心孩子的成长。 关于孩子的成长,我想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一样,一个模子是不可能刻画出不同的精彩人生的。个性的不同造就出的能力差异更不仅仅是大人的人为力量所能主宰。大人们总是低估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总以为让孩子按步就班的去完成大人的旨意也就达到目的了,而这正恰恰反映了大人们的自以为是,一手包办的劣根性。 我原来在一间外语学校呆过,也教过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一位女学生,她时常向我诉苦,说深爱着她的父母亲用高额学费送她进这所学校学习英语,以便为将来移民出国并能出人头地作准备;不但如此,她的周末周日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业余培训班,唯一的休息时间便只剩下吃饭睡觉了。我问她:“你喜欢学习英语吗?”她无奈的笑笑:“不喜欢又有什么办法?他们从小到大就向我灌输出国留学的好处,可我一听见英语就硬是提不起精神,更别说用心去学了。我喜欢画画,可他们很反对我去报美院。”一堂英语课下来,她除了那些接连不断的哈欠以外并没发现今天新学到了哪些单词。“这样去学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不如去睡觉好了。”这恐怕是她最反复使用的中文句型了。“他们也是为你好。”面对如此场景,我只会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这样安慰。 因为当时的我还没结婚,我总是想,要是我也做了父母,我绝不让我的儿子步那个女学生的后尘。直到大羽出生,到如今他已成为了一个刚过两岁两个月的活泼好动的“小伙子”,胸有成竹的我就和大羽爸爸商量着是否把他送到早教中心去学习学习。一来不至于在家里大闹天宫,整天哭哭啼啼的吵着买好吃的小熊饼干和搂着他最忠厚老实的两只小狗“游手好闲”,二来又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多交几个好朋友,好让他早日断掉那恼人的“恋母情结”。 主意定下后,大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早教中心的小会员。也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大羽表面乖巧,内心狂热的那一面;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由自主的效仿了曾经教过的那个女学生的父母! 第一堂的亲子活动课上,老师在台上载歌载舞,小朋友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唯独大羽这个小调皮在教室里面上窜下跳,就象那顽皮的孙悟空不小心闯进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东看看,西瞧瞧,好不快活!一堂课下来,大羽自己玩耍的时间比跟着老师上课的时间多了一大半!我这做家长的不禁着急了,这可怎么办啊?于是情不自禁的就要强迫大羽跟着老师的节拍做动作,谁知他根本就不听指挥。别看这小子小小年纪,在公众场合上的抵触心理真可以和大人相提并论呢!,你叫他坐下来,他偏要拉着你走;你要他不要大声吵闹,他还是不住嘴的尖叫,还由着性子号啕大哭,害得我满头大汗而又不知所措。 后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的不配合其实正说明了你孩子的与众不同:他对这堂课不是不明白,而是对某些方面不感兴趣。做家长的此时万万不能勉强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否则会适得其反。 噢,原来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亲(包括我)满怀着一腔热情,妄想着将自己的宝贝们塑造成天才。可是往往很多时候,他们忘了那些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同时,他们也忘了孩子的成长中,天性是一种孩子对世界认知的第一感觉。轻易的去抹煞孩子的天性倒不如让他顺其自然的跟着感觉走。 很多事情,没有亲身的经历,始终是不能释怀的。通过上大羽的早教课,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独特的天性,让孩子跟着天性走,这比用一切人为的限制、强迫、压制甚至惩罚还要好。要是将来我的行为也沦落到以前所教学生的父母亲那样的话,不要说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吧,我的儿子是决对不会对我说一声感激的,那时候可能就该轮到我欲哭无泪了吧。转载: 孩子的成长:不要抹煞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