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平凡的夫妻 是如何培养出三个博士生的

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上,有一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香山农场,农场内生活着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家,几十年来,他们和其他农场工人家庭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儿育女、放羊牧马、种粮种菜、辛勤劳作。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把自己的六个孩子都培养成才,三个儿子都成了博士,大儿子董进宇是国内著名亲子教育专家,二儿子董相廷是国际知名化学专家,三儿子董玉庭是国内计算机犯罪研究领域的专家;三个女儿大学毕业之后,也相继有了不错的工作。他们一家成为草原上令人羡慕的传奇之家。 日前,这一家人走进《天下父母》,讲述了这个传奇故事。 胡彩瑞:16岁失学,看到同学去上学就想哭 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名叫胡彩瑞,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身体还很结实,说话声音宏亮、还颇有风趣。可是,说起自己的身世,她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胡彩瑞是辽宁人。16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一家人塌了天似的,生活无以为继。胡彩瑞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加上妈妈,五口人失去了经济来源,饭都吃不上,没办法,妈妈只好叫她停学。胡彩瑞从小喜欢学习,这个决定无疑是晴天霹雳。可是,毕竟吃饭是第一位的,16岁的她告别学校和同学,为全家人的生计而奔波,打短工,找工作,但是都无济于事。在打工的路上,每每遇到同学背着书包上学,她就止不流泪。她太想上学了!那个时代,工作也很难找。1959年,胡彩瑞一狠心走出家门,来到内蒙古扎鲁特旗的香山农场,成了一名农场工人。那时,内蒙古扎鲁特旗的香山农场还是一片荒原,胡彩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垦荒者在这里一起流血流汗,战天斗地,“广阔天地炼红心”。劳动中,她结识了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董福义,两个人在读书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并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结婚也是简朴到不能再简朴。董福义和胡彩瑞只花了100元钱就操办了婚事。条件艰苦,但照样幸福,与众不同的是,这小两口特别喜欢看书学习。当时,也没有几本书可以看,流行于社会的,也就是《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以及再后来的《苦菜花》、《红岩》。每借到或买到一本书,小两口就你争我抢,先睹为快。尽管孩子相继出生,尽管生活负担越来越沉重,但是胡彩瑞和董福义喜欢读书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孩子带给他们喜悦,也带给他们希望。他们暗下决心:自己没能够读完书的遗憾,绝不能留给孩子。不论多么困难,也一定要让孩子上学,而且要上大学! 董大博士:我四岁那年,妈妈把学习快乐的感觉传达给了我 老大董进宇(人称董大博士)深情地回忆说:我四岁那年,爸爸妈妈争看曲波写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爸爸白天上班,妈妈就在家边干活边看。爸爸下班回家,先把书抢了去看,妈妈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去做晚饭。吃晚饭的时候两个人还议论,甚至争论,什么“小白鸽”、“203首长”,还有“胡大马棒”、“老道士”什么的,讨论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爸爸上班去了,妈妈又捧着《林海雪原》如饥似渴地读。四岁的董进宇忍不住问:妈妈,你和爸爸说的那个“蝴蝶迷”、“座山雕”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着? 胡彩瑞笑着拍了拍儿子的头说:你知道吧,你要自己学会学习,读书写字,那可太快乐了。如果你不会读书写字的话,你将来就是睁眼瞎,那就会失去许多人生的乐趣。 “噢!我也要读书!”当天下午,小进宇缠着妈妈带他去买了第一本小人书《矿工血恨》。从那一天开始,董进宇开始学习看书、感受到看书的快乐,日久天长,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四十多年来,一步步读到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成为著名教育家。 “早在我四岁那年,妈妈就把学习的那种快乐感觉传达给了我。”董大博士感慨地说。 在专用的学习房间里,胡彩瑞挂起小黑板亲自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出生时,农场还属于建场初期,条件简陋,没有幼儿园,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打打闹闹,疯玩儿,而胡彩瑞却做一块小黑板,腾出一间房子,专门给孩子上课用。用这块小黑板,教董进宇认识简单的字,还教孩子数小鸡:屋里一共有10只小鸡,撵出五只去,还剩几只?很形象地就让孩子在玩中有了数字和加减法的概念。在董进宇上学之前,一年级的数学她基本就教完了。所以董进宇入学后总考第一。每次考了第一,他都跑回家兴高采烈地向爸爸妈妈报喜:我又考了第一名,老师又表扬我了! 随着孩子一个个长大,胡彩瑞的“班”也扩大规模。她请孩子的舅舅帮忙打了两张办公桌、几把椅子,这个房间也就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专用房间。大哥董进宇带头,门一关,一人占半张桌子,各人写各人的作业,读各人的书。孩子们学习起来,很安静,而且形成了攀比的风气,争强斗胜,根本就不用督促,常常是做好了晚饭,喊好几次才出来吃。 六个孩子,要吃、要穿,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再上学,那更是多花钱、少挣钱。可是胡彩瑞和董福义不怕吃苦受累,想尽千方百计挣钱,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要上学。除了上班之外,他们还养牛、羊、马、猪、鸡,还开荒种菜、种粮。生活上,他们也极度节省,董福义一双皮革穿了14年,可对于孩子,他们却很大方,1980年,董进宇考上大学后,董福义亲自送儿子到大学,并脱下自己新买的毛衣送给了儿子,看到别的同学都有手表,回去,又给儿子买了一块手表。 目标:六个大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当然,十个手指头不一般齐,六个孩子都很聪明,但也是各有秉性,三个儿子中,老大董进宇特别能学习,也有些调皮,只需稍加引导,相反,老大还帮着父母带弟弟妹妹学习。 老二董相廷为人憨厚,不善言辞,苦活累活都是他抢着干,从没有怨言。在读中学时,有一天回家撅着嘴不高兴,胡彩瑞问是怎么回事,相廷说,班里好多同学都入了团,他也写了申请,却没有批下来。胡彩瑞问这为什么,相廷说,老师嫌他不会扭秧歌。这理由有点不太沾边。女主内,男主外,胡彩瑞就派丈夫去跟校长交涉。董福义是农场拖拉机队的队长,懂政策。他找到校长,校长说,是呀,班主任反映,你们家的董相廷同学不喜欢文艺,扭秧歌、表演话剧什么的都不积极。董福义据理力争。他说:这样吧,你们如果是文艺学校,以学文艺为主,我也就认了。可你们不是文艺学校,那就要以学习和劳动表现为主,我们家的相廷,学习是把好手,劳动更是积极,凭什么不能入团?校长说,那我再与他们班主任沟通一下吧。第二天放学,相廷是一蹦一跳回家的,进门就喊:爸!妈!我入上团了! 相比之下,三子董玉廷最令父母操心。他既不愿意干活,又不愿意学习,就愿意玩儿,从小就不是省油的灯。读初中的时候,大哥董进宇把他办到教学质量较好的鲁北一中去。可在那儿,他很快就结了新的团伙,继续玩得昏天黑地。晚上,学校熄灯之后,他约着几个同学到厕所的灯下打扑克。还聚众喝酒。有一次喝到半夜回寝室,一数,哎,怎么少了两个?赶紧回去找吧,在桌子下找到一个,原来喝多了,趴桌下面睡着了。还缺一个呀,再找,找到厕所附近,有一个同学搂着棵小树较劲呢,见了同学们,他着急地喊:玉庭、玉庭、我走不了了!快来帮帮我!这是咋的了?玉廷上前一看,哭笑不得,原来他解完手,系腰带的时候,连小树一块捆上了! 玩成这样,第一年考大学,就没考上。这可把父母急坏了。没办法,要让孩子们都考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变,只好让玉廷复读。 这时,二哥相廷已经在通辽师院工作了,就把他办到通辽的一个中学,期望换一个环境,玉廷能安下心来学习。不久,相廷给母亲写信说,玉庭在这边学习很努力,从慢班到快班去了。胡彩瑞很高兴。可是只过了一个月,相廷又来信说,玉庭又从被快班拿到慢班来了。胡彩瑞一看急了,说这咋回事?怎么又回了慢班?她跑到通辽,先到玉廷的宿舍,哈,桌子底下乱堆着酒瓶子、碗、碟子,肯定又旧病复发,与同学喝酒玩了。二儿媳妇又告诉婆婆,有一次,她看到玉庭与原来在鲁北一中的那些同学又在一块玩儿。问题严重了。胡彩瑞想了一阵,决定认真与玉廷谈谈。她说:玉庭,你别玩了,你得学了。你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如果这个学期再考不上,那可真成问题了。你又不喜欢干活,考不上大学就只能留在农场,那你可千万别娶媳妇,若是娶媳妇,你不干活,自己饿死不说,还要把媳妇也饿死。那多惨呀! 在母亲的教育和督促下,玉廷打起精神,终于考上了海拉尔师专。对于这个结果,心高气胜的玉廷还很不满意,可胡彩瑞非常高兴。她想,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走出农场,就有希望。 三个女儿的大学之路也并不都一帆风顺。以二女儿凤芝为例,这丫头生性要强,嘴快、腿快、手快,不论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虽然是女孩子,却能上树摘苹果,也能下井捞桶,比一般的男孩子还能干。考完大学,她笃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叫妈妈帮她拆洗了被褥,只等着走了。可通知书却没有她的,一查,她的考分离分数线差了一分!她一扭头就跑了出去。胡彩瑞急了,赶紧喊:相廷,快跟着她,别让她出什么事。不一会儿相廷笑嘻嘻地回来了:妈,没事儿,凤芝在老丁家树上吃沙果呢。 吃饱了沙果后,风芝回家宣布,改名叫岩松。她说,岩石够结实的吧,可是松树偏偏能在岩石上生长。我就是要做岩石上的一棵松。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她发愤立志,第二年考上了通辽师院。 哥哥带好头,姐姐促弟弟 董家能出三个博士、三个大学生,除了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哥哥董进宇的带头和传帮带作用不可忽视。老大学习比较自觉,也较早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于是他就主动地帮助弟弟妹妹们学习。老三不是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干活么,老大就处心积虑地督促他。一次哥仨浇菜园,那时没有抽水机,得使用人工压力的压水机。董进宇就说,今天我出个题目,用英语数1~10,谁要是第一个数完,就可以不干活,说着,他偷偷朝老二挤挤眼。玉廷一想,虽然背英语很辛苦,但一时的辛苦却可以换得半天不干活,值。于是他就使劲地背,终于流利地用英语说出这十个数。于是他得意洋洋地躲在阴凉里,看两个哥哥汗流浃背地干活。 老二董相廷回忆说,他学习的自觉和转变,是受大姐的刺激。相廷从小与大姐同在一个班。那时他学习在中上等。大姐学习非常主动,一本数学课本,教师才讲到一半,她已经学完了。相廷对于大姐的主动学习,并不以为然。然而,寒假的一次数学竞赛,考的却是整本书的知识,结果,姐姐考了65分,考了全场第一名,而相廷只考了25分,没有名次。大姐得了奖状,还有一个文具盒、一支钢笔。放学后大姐飞跑回家向父母报喜,相廷则慢吞吞地走回家。进门,父亲正在院里簸荞麦。父亲并没有责备他,只是非常深情的看了相廷一眼,那眼神里,饱含着关注、疼爱、恨铁不成钢。这一眼对于相廷心灵震动非常大,整个一寒假他一天都没有出去玩,而是在家自学,等到开学以后,他的优势明显。第二年度数学竞赛,他以95分的高分拿到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出35分! 老三对于自己小时候的不堪,似乎记不太清楚了。他说,自己是不知不觉中转变的,哥哥姐姐都这么喜欢读书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状态。

以德报怨,父亲教孩子们如何做人 如果说,教孩子们学文化督促孩子们好学上进主要由当过小学教师的胡彩瑞承担,那么,董福义则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如何处世、如何做人。董进宇回忆了童年时的一件事,令记者很受感动。 那时,董时宇大约十岁,那时,父亲董福义是机务队长,有位同事拉帮结伙整他,造了一些谣,到场部去告他,董福义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他平时对这人挺好,这人却无中生有,恶意陷害他。但是只过了一周,董福义带车队到通辽市去拉东西,在通辽市遇上了带头整他的那个人的一帮亲戚,是这人的亲叔伯哥哥的一家八口人,从辽宁过来的,那个季节,草原上全是沼泽地,一下雨公共汽车都不通了,他那个堂哥一家八口一分钱没有,大人小孩都困在通辽市,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孩子饿得嗷嗷叫。董福义他们一共去了四辆拖拉机,另外那三个车的车长,都跟那个整人的人是朋友,但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不敢拉他们,因为路不通。董福义二话没说,掏出所有的钱,请那一家八口吃了顿饭,把他们安顿好,第二天回来的时候,把这一家八口全拉到了农场。吃晚饭时,董福义对胡彩瑞说,今天我把谁谁的哥给拉回来了。胡彩瑞说,说你这人也真是,人家刚整完你,还没结论呢!董福义说:别人不是人,我不能不是人。你是没见,那家人太可怜了。 第二天早晨,董家一家人刚起床,还没吃早饭呢,带头整董福义的那个人拎了两瓶白酒、两包点心来了,进门,咣当一下就跪下了,他对着董福义说:二哥,你是我这一辈子永远的朋友! 一个冻梨,凝聚着儿时的欢乐,凝聚着全家的亲情 在那个时代,全国人民都比较贫穷的年月中,这个位于大草原上农场的“学习型家庭”,有着别人家难以体会到的欢乐。特别是春节,董福义出差时,总会带回一桶冻秋梨。东北的冻梨是一种特殊的吃法。那种梨,在储存的时候,早已冻成了黑黑的冰疙瘩,吃的时候,要放到凉水中,凉水在冻梨上冻成一个冰疙瘩,把冰疙瘩敲开,梨就可以吃了,那真是冰一般的凉、又脆又甜,对于一年四季都吃不上水果的孩子来说,真有如天上的美味一般。年三十晚上,先把冻梨放到凉水里拔开,然后放完鞭炮煮完饺子,每人分到一个冻秋梨,那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盘点一年的收获,细数孩子们一年来得的奖状,胡彩瑞和董福义乐得合不拢嘴。 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成才,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他们感恩父母的付出,并千方百计回报父母。三兄弟集资把家中的土屋翻盖成大瓦房,为老人隆重庆贺了七十岁生日。董进宇还给父亲买了越野车。他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物质上让老人满足,更要注重精神上让老人愉快。老父亲开了一辈子车,却不曾拥有自己的车,我要满足老人的愿望。果然,这辆越野车成为老人的最爱。三个博士儿子在外面打拼,三个大学生的女儿和女婿就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义务。现在两位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舒心、愉快、满足,其乐融融。

不错,支持下!

更多精彩内容:孩子 学习 一个 三个 大学 他们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一对平凡的夫妻 是如何培养出三个博士生的”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3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