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湿疹便秘拉肚发烧等宝宝常见病中医食疗

10月份健康提示

10月提示——秋冬问题防治中心:秋季寒燥,易伤寒、伤脾胃,易咳嗽、腹泻。预防当健脾补血。治疗当研究好桂枝汤、秋梨膏、健脾药三个的用法,这个秋冬基本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多数问题因寒起,要把问题解决在开始,否则因寒生热很难治。秋五行属金,性坚寒,对应人体 肺、大肠、皮肤等,出问题主要在这三个地方,有风、寒、燥三邪要防,还易伤肝木。保养应润燥、防风、驱寒,适时变更衣物,调节寒热。饮食的总原则是多吃应季食物。 滋阴,补水养木护肝。除以前常用的百合、麦冬。此时滋阴还应以补肾为主,多吃各类干果,另外酸味食物滋阴、潜阳、入肝,可以在此时吃,对防秋燥也很好。秋季以感冒为中心,变化出各类疾病。常见问题如下:盗汗:由于秋燥,阴虚盗汗是主要原因,表现为唇舌红,身上发热,烦躁不安,多吃滋阴补肾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脾虚盗汗,表现为唇舌相对白,身上发冷,看大便稀,消化不好。二者可能会互相转换,而且都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治疗方法:1/黄芪黑豆核桃红糖水;(阴虚)2/山药、大米、姜粥(脾虚)。盗汗是多数小孩都有的问题,但处理不好,汗后易导致感冒消化系统问题:对小儿来说四季不变的话题——健脾。此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除阴虚便秘、消化不良外,还可能发生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一个统称,并不一定是轮状病毒,但不管什么原因,多数秋季腹泻可以理解为风寒感冒,病在大肠。以温内固肠的方法。姜、米汤放盐和糖,就是最好的药,另外注意捂脚、肚脐。经常吃一两片熟大蒜,可以杀菌防虫。咳嗽:这是秋天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原因也比其它季节复杂,阴虚、脾虚、肺燥、肝被克等都可能引起咳嗽。直接的诱因也可能是盗汗着凉,常见早上咳嗽。我们这里经常介绍的 山楂、陈皮(此时青皮更好)、菊花、甘草、姜水有比较好的综合治疗效果。另外因为阴虚导致的咳嗽还可以用乌梅姜丝水。还有,房间熏醋既可以软化血管,防止咳喘,又能湿润空气,杀菌。方法是醋:水=1:3,睡前薰1小时。还有很多外在的按摩方法,参考《咳嗽难治》一贴。饮食上经常用银耳、梨、姜、蜂蜜水做秋梨膏,也可以买现成的,不过怕有防腐剂。打喷嚏、流鼻涕:一般的打喷嚏是寒气袭表,立刻用热手掌搓热孩子后背,几下即好,然后看衣服是否合适,过凉过热都可能引起喷嚏,这是感冒前奏,及时调整预防。流鼻涕如果总是黄鼻涕,要考虑阴虚所致,但这时候多数小孩会流清鼻涕,这是身体调节寒气的方法。可以辅助身体,用桂枝、姜、桂圆、红枣、黄芪水收鼻涕。早上有些会流黄鼻涕,是夜里伤津郁热造成,还不能判断寒热,要看起来1、2个小时后是否清鼻涕。发热:此时发热病多在皮肤表面,因风寒闭肺,导致毛孔闭塞,宣泄不利,多数情况要考虑风寒感冒导致的发热,不要因为喉咙红就用寒药,先看表征是否解决,风寒感冒冲剂就可以,最好的是桂枝汤。服药后喝热米汤,然后睡觉出汗即好,大人也可以用此法。另外,1.5岁内小孩可以考虑积食,用王氏治疗。饮食用山楂白萝卜水。如果发热还有汗出,用葛根汤,或桂枝、黄芪、大米汤。其他注意事项参考发烧相关帖子。目前市面可用食疗东西很多,梨可以吃,但最好放少量姜煮水,否则多吃伤脾。青橘子,一定要留下青橘皮,用来治疗咳嗽、肝火非常有用。山药不但是我们一直推荐的食物,更是这个季节的好东西,可以健脾、滋阴、固肠,正好抵抗秋季各类邪气。咳嗽哮喘的宝宝这时候可以抓紧润肺补气,健脾升血。平素身体虚弱,血气不足,容易感冒的宝宝可以用少量玉屏风散,或黄芪大米粥,但黄芪用多反生内热,所以要控制,不可多用,内热的时候不可用。不管大人孩子,秋冬早上以温热性汤水为主,可以大幅提高免疫力,常用的有姜汤、红糖水、桂圆水、糖姜,少量常吃,不可急于求成。特别注意,冬季温补的时候,反而容易生内热,所以要控制,可以配合黑木耳等滋阴食品一起吃。红糖、桂圆只在必要时用,脾虚积食、内热不可用。特别提示:如果痰多难咳,可以选择西药沐舒坦;如果咳嗽久且有痰,适当吃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以上是秋季容易发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在秋天风燥寒三邪所致,可能会几种问题综合而来,基本保健原则不变。尽量通过饮食调节提前克服这些因素,防患于未然。少用药物,一样能够达到防病效果。祝各位的宝宝全健康快乐!咳嗽虽然有风寒风热之分,但不可拘泥于风寒风热,因寒热会转换。咳嗽,一般西医通常会诊断是气管炎或肺炎,中医对咳嗽的辩证有很多,问题并不单纯出在气管或肺。《内经》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要分开考虑,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小儿咳嗽问题,主要是小儿肺本稚嫩,加之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中医说,外感以咳嗽为轻,内伤以咳嗽为重。酒色狂荡,劳累不节,耗费过伤导致的内伤咳嗽就是重症,但外感病症危重,一旦咳嗽,便是生机,因为外感一传于六经,病自然就轻。古人认为,小儿知识未开,不会有内伤,然而今天的人,动辄点滴、重药,小儿内伤,不在少数。因此今天小儿咳嗽,也要考虑内伤的可能。特别提示:小儿咳嗽初起,不可以用寒药压制,应当以散风为重。小儿咳嗽会寒热转换,不能光看起因是寒还是热,而应根据情况变化用药,不能一药到底。一、咳嗽辩证基础咳嗽伤肺为主:肺与口鼻相通,用于呼吸,气升降,必须经过的地方,因此肺主气,如果感受外邪,最容易咳嗽。寒伤肺:“形寒饮冷则伤肺”小儿衣太薄,及冷冻饮料之类,则令肺伤于寒,此处指寒深入体内,而不是从外感而伤;热伤肺:小儿衣太多,爱养过温,热不能发散,则容易伤于热,此处指热郁积体内而伤肺,不是外感热邪;外感伤肺:皮毛与肺互为表里。皮毛先受邪气(六邪皆可伤肺),邪气则易犯肺,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咳嗽辩证纲要:1、五脏六腑都可以使人咳。各脏腑所受邪病不同,但最终从肺表现出来,就成咳。2、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3、以时间辨别咳嗽,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睡后即咳,阴虚;半夜嗽者,食积滞;整夜间歇咳嗽,伤于寒热。但这个时间只能参考,必须因情况变化而辩证观察。4、观察咳嗽的形态辩证:肺实者,顿嗽抱首,面赤反食;肺虚者,气逆虚鸣,面白飧泄;肺热者,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红,手捏眉目;肺寒者,嗽多痰清,面白而喘,恶风多涕。5、治疗时候根据虚实寒热辩证,是基本原则,特别注意小儿咳嗽的寒热在病程中会变化,要根据咳嗽的不同阶段用药,不能一药到底。二、咳嗽辨治:前面是对咳嗽的总体认识,后面是具体辩证施治方法。小儿咳嗽治疗,最基本的是培土生金法,即养脾胃而治,这是之前也介绍的,关注脾胃,是小儿治疗的一贯原则。比如只用米汤调养,就是重要的方法(原理和方法看《粥养小儿》一篇)。即便不是脾胃原因引起的咳嗽,也要注意保护脾胃,很多只重止咳,而不顾脾胃者,反而造成咳嗽迁延不愈。1/寒咳:为风寒咳嗽,则气壅喘促,声浊而无汗,鼻塞声重,以微汗解表即可。比较容易的用药:咳嗽初期,可以使用 炙甘草、陈皮、姜、蜂蜜水;稍重,可以用桂枝防风汤,严重者用999风寒感冒颗粒,或其他含有麻黄、紫苏成分的发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寒咳是小儿比较多见的咳嗽之一,具体分析请看(三、风寒咳嗽病程)。2/咳而气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经病。清肺止咳,参看哮喘文章。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喉中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此肺病兼见心证。应清心热,利小便。淡竹叶、茯苓、陈皮、菊花、薄荷、炙甘草、红枣、姜水。食疗可用红豆、莲子(带芯)汤。成药可用健儿清解液。 4/咳而面黄体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见脾证。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这种情况要健脾、化痰、止咳。水用陈皮、炙甘草、红枣、姜水(如已经积热,不用红枣、姜,加菊花),配合药脾可欣。食疗用姜、山楂煮白萝卜,吃白萝卜。小儿还要吃益生菌。 5/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发搐者,盖因咳嗽声不能转,所以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见肝证。此情况不多,可视为惊厥,但古方难用。可用青皮、菊花、姜水。服王氏保赤丸救急,后去看医生。这种情况小儿平日多血虚,病时不养肝而导致警觉,所以平日补血最重要。 6/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见肾证。 7/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为主。 8/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 9/咳而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阳火熏蒸而致也。 三、风寒咳嗽病程:风寒咳嗽要特别注意辩证,记住寒热会互相转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小儿咳嗽变化快,不能一药到底,要根据病程各个不同阶段用药,这个过程中,不断辩证调整药食起居最重要。整个过程中三点重要的:解表、润燥、清肺1、咳嗽初起:咳嗽初起,多因伤风、伤寒,风寒可以伤身体任何系统,风寒化燥,加之肺在表,最易被伤所以咳嗽。小儿咳嗽,必有前兆,打喷嚏为风所伤,流鼻涕为寒所伤,此时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如搓热后背、喝热水等方法控制风寒不会发展,如果耽误,外邪停留而伤卫气,病就开始了。风寒引起的问题可以是发烧、咳嗽、流鼻涕、呕吐、腹泻等。这时的咳嗽病在卫表,又因风寒化燥,燥咳为主。表现为干咳、声浅、无痰,随时可以咳嗽,运动后更易咳嗽,唇白、舌苔白,可能伴随清鼻涕,小儿无不适。按风寒感冒治疗,解表去风寒,同时注意滋阴润燥。轻者用热米、姜汤,或秋梨膏(梨、甘草、姜、蜂蜜)重者用杏苏散;咳嗽轻,风寒重者用桂枝汤。居室加湿、熏醋可以帮助杀菌润肺止咳。2、咳嗽发展:如未及时控制,表不能解,咳嗽渐深,内热渐生不能散,此时咳嗽深、有痰在喉咙,随时可能咳嗽,子夜和早上咳嗽深沉,平时咳嗽深,小儿可能流鼻涕、发热、口干、咽喉红、舌暗红苔薄(脾虚积食者黄厚)、唇红。此时解表为重,特别注意不可衣被过厚,以辅助解表,很多家长认为怕小儿着凉,厚衣重被,反而令咳嗽更甚。治疗以解表、清热、祛痰方法,可以参考杏苏散 用法,以紫苏解表,配合杏仁(热杏仁露虽然不是药用杏仁但也可以用)、甘草等理气,很重要的是祛痰,一般情况可以用鲜竹沥(或复方鲜竹沥)祛痰,如果痰粘稠无法吐出,可用沐舒坦。同时配合泡脚按摩等方法。另外梨汁、薄荷、蜂蜜也可以用于祛痰润肺。3、咳嗽严重:表未解,而热更深,加之用药久,脾肾伤,元气不足,阴虚脾虚。此时咳嗽痰重咳嗽深,食欲不佳,气管或肺部有湿罗音,诊断多为肺炎。如痰多不出,或咽喉受伤,可以发展为暂时哮喘。治疗应辩证病因在脾还是肾,一般情况以脾为主治疗,以下三种方式同时进行。1/解表止咳:麻杏石甘汤或杏苏散(成药可以用999风寒感冒颗粒)或止咳桔红丸;2/保脾补气:健脾药(参苓白术散、脾可欣等),特别注意此时不能用消积健脾药;3/祛痰:根据痰的情况用鲜竹沥或沐舒坦。在整个治疗中,可以采用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尤其难用药的小儿。如果哮喘发作,可以用雾化暂时控制,然后准确用药调整(参考哮喘文章)。4、迁延不断:虽然没有其他症状,但咳嗽长期不停,多因肺阴被伤,脾胃虚弱而生热,此类咳嗽多在傍晚、后半夜和早晨,为脾肺热,治疗以健脾、清热、润肺,喝薏米山药粥,如果有痰,晚上睡前喝健儿清解液。另外梨、白萝卜、蜂蜜(1岁内用白糖)水也可以祛痰通气止咳。素来脾胃不足者,另外吃健脾药。如果平时还偶尔干咳,多是肺阴伤而燥咳,每天用秋梨膏当水喝,另外多喝米汤等健脾。如咳嗽以西医抗生素和止咳药治疗,虽然暂时不咳,但停药后很快又会发作,以致很多小儿反复数月咳嗽不断,此因西药不能治本。应在西药控制咳嗽后,立刻采取中药、食疗调整,防止复发。5、咳嗽愈后:咳嗽刚好,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很容易再伤外邪。因此愈后非常重要,方法和防止咳嗽一样,注意健脾,培土生金,增强卫气。咳嗽刚好,多吃健脾食物,以性平和的粥为主。咳嗽后期,比较稳定,但体虚寒时,可以用一次桂枝汤巩固。如果平素体虚,咳嗽久后,痰多食欲差,可以用健脾药,如脾可欣或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 四、感冒后咳嗽不断  从西医角度分析,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无论病毒或细菌都会刺激呼吸道而产生干咳,甚至咳嗽加剧,咳粘痰或黄稠痰,不易咯出。此时,痰液产生与咳嗽是人体排出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除非严重的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工作和睡眠,才可酌情应用镇咳药,以免破坏这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如果盲目使用镇咳药,初服咳嗽减轻,但痰液排出受阻,咳嗽反会迁延不止。  从中医角度分析,外邪侵犯肺卫,肺气不宣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咯痰,甚至喘息。此时中医治疗方案是采用清散或温散方法,驱逐外邪。在咳嗽早期宜用宣肺药,使外邪或痰液不致收闭于内,便于排出,咳嗽自止。此时只能应用开泄外散的浙贝母,止咳化痰而驱散外邪。川贝母虽也有止咳化痰作用,但性凉而补,只适用于虚劳、虚热咳嗽,忌用于外邪未清的感冒病人。  在中医门诊常能见到感冒后咳嗽不愈达1~2个月之久的病人,询问病史,多数用过川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敌咳等镇咳药。来诊时仍感到胸闷、咳痰不爽或不出,这是由于急性期咳嗽用药错误而致正常咯痰功能受到抑制。此时,必须使用麻黄、前胡、桔梗等药开宣肺气,使内闭之外邪或痰湿得以排出。若日久化热,还需加清热解毒药品治之。可见感冒咳嗽虽是常见的小病,选择用药仍应慎重,切忌自以为是、擅自滥用。注意事项:1、要注意解表清热,虽然是寒咳,咳嗽初起用解表、温内、散寒的药(可以参考伤寒、伤风、感冒治疗文章)可很快治愈,但病程发展,或用药乱而长,表未解而内热生,此时就不可死抱风寒不放,而应注意解表清热;2、要注意保脾生津;3、注意通风透气、空气清新、衣着不可过厚;4、秋冬季节咳嗽,容易生燥,所以特别注意润肺,通过加湿、熏醋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咳嗽,饮食上也要注意滋阴润肺而不要太湿。五、咳嗽治疗咳嗽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吃药:根据咳嗽情况辩证用药,用药可能会不断调整,所以此时不要风寒或风热就一药到底。根据病程的道理选择合适用药。治疗咳嗽需要考虑解表药、祛痰药、润肺药、清肺药、润喉药、滋阴药、健脾药、止咳药、退热药。2、食疗: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可以帮助增强肺的修复能力。适当吃熟大蒜,可以帮助杀灭细菌。如果秋冬及其他时间的阴虚咳嗽,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黑木耳等。健脾的食物都可以用。多吃长纤维食物。喝水可以考虑热露露、姜、甘草、陈皮等润喉。忌:甘肥、辛辣食物,不能吃高蛋白食物,海鲜等。3、外敷:用鲜姜烫热贴在脖子前面。还可以用纱布包热盐熨后背肺俞穴周围。4、泡脚:桂枝或紫苏水泡脚对因寒而起的咳嗽有效5、熏鼻:用板蓝根或薄荷水气熏鼻子6、按摩:搓热后背后腰。7、环境:建立湿润清爽的环境,对咳嗽非常有益。加湿、熏醋、通风,即使在冬天,呼吸新鲜空气甚至是冷空气都对咳嗽有好处。8、衣着:不要捂,一般情况下,衣着不要过厚,以免影响皮肤散热,导致严重内热。注意后背、脖子保暖,胸前衣服要少。六、咳嗽预防1、春捂秋冻,让身体逐步适应天气。2、天人合一,身体与外界环境要平衡。3、培土生金,提高抵抗力4、滋阴润肺,化解寒燥5、加强锻炼,不怕呼吸冷空气。  一、关于桔梗的使用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药中颇为常用。徐灵胎在评批《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异议,他认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汤(桔梗、甘草)虽是仲景方,但也应该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论者皆以桔梗升提,故为“诸药之舟楫”,实际上不过指其祛痰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当然可用。桔梗虽升,但配以枳壳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适以舒畅气机,利胸膈咽喉。但对于干咳无痰者却当忌用。金荞麦、远志祛痰作用似较桔梗为强,刺激性干咳用之多不佳。桔梗的用量,一般以3~6g为宜。  二、关于止咳方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疗,应当以病因治疗为主。这也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较广泛,对于具体的病证来说,就是症状(如咳嗽)为标,病因(如风寒、风温)为本。张介宾说阳气、阴精、胃气这些内容是万病之共本;起病之因,才是病本。《灵枢》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外感咳嗽,当分六气论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风去、寒散、热清、燥复,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这时,要看有无兼挟(如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否脏腑虚损(如脾虚、肾虚、肺虚),如有,则须兼治兼挟,脏腑虚损更需要把虚放作重点,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风这样的脾肺两虚症状出现了,再用宣散降气、消痰止咳,势必更加损伤已虚的脾肺,应改以调理虚损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诚如叶天士所说:“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通过健脾、益气、温肺,治本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这里本的概念又调整成为“病为标,人为本”了。  如果已无六气为病的表现,也不见兼挟及脏腑虚损而咳不止者,可以考虑用止咳方来止咳。于此宋元多用xxx、冬花,《圣济总录》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苑,此方很可能是程钟龄止嗽散方的蓝本;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姜、百合、麦冬;紫苑散:紫苑、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xxx、贝母、人参、桑白皮、五味子、乌梅、阿胶、桔梗)。   今人姜春华先生用截咳汤(南烛子、百部、马勃、天浆壳),久咳正虚去马勃加五味子;姚善止医师用咳停方(焙蜂房、蝉衣、诃子、浙贝、川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参、野荞麦、连翘),张孟林医师用速效止咳汤(炙冬花、炙僵蚕、川贝、炙粟壳、桔梗、全蝎),这些处方,可供临床者参考。一般来说,表证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久咳正虚者应结合扶正。   南烛子即南天竹的红色果实,成人用量每剂不超过6g,天浆壳又名天将壳,即罗摩的果实,每剂只用三枚。  三、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  此固其常也,教科书上这样写,原不为过。但是,只凭痰之颜色分辨寒热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痰白痰黄不要紧,关键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为真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病人会告诉你:“黏在喉咙里出不来”。黄而黏稠为热,白而黏稠更是热。痰色黄而稀,易咯出,即不能判断为热,亦只不过说明其在体内停蓄的时间稍长而已,而白而胶黏的痰,却是津液因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还没有来得及在体内停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当然,这只是就痰论痰,并不是说不要四诊合参。  四、关于燥邪  前面已经说过秋燥,由于诸多原因,使燥邪致病更为多见,除了风挟温热而燥生,风寒化火化燥这些之外,还有诸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吸烟、居处高楼这些致燥的现代因素。我在这里想说,燥要分别内燥与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时邪,二是指风寒、风温化燥的病理变化。时邪初起,病在表卫,故虽见干咳无痰,口干咽干燥象,但仍须透达外邪。寒温化燥,清其热则燥气自平,略加些养阴生津之品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外燥。内燥则不同,属于杂病的内燥由五脏精血津液枯涸所致,虽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却严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论乃是阴虚肺燥,而清燥救肺汤为什么要选人参而不是沙参的道理也就出来了。此方之适应证,也应当不是“温燥伤肺”,更不当在什么“轻宣肺燥”之列,而是杂病内燥之方。25年前我在西苑医院侍诊于方药中老师时,北京某厂有一老工人患肺癌来就诊,其证干咳,喉有黏痰,但胶黏不出,气逆喘促,方老即处以清燥救肺汤用人参的方,加浙贝、虫草粉,效果不错。此病例我曾留心随访过数年,所以印象颇深。  五、关于喉痒  外感咳嗽常见喉痒的症状。痒属风,故风咳,风寒咳、风热咳初起,外邪袭肺,都可见喉痒,祛风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蝉退都可以止喉痒。风寒化热,因热而动风之喉痒,清其热,则火平风息喉痒可止。燥邪伤肺,燥甚则干,气道失润,则取甘凉濡润。湿痰咳嗽,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降其气,化其痰,气道通达,痒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苏子,后者如橘红、半夏,有时我也用僵蚕、蜂房。  六、关于体质  叶天士说:“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见《临证指南•呕吐门》蔡妪案)。故我此文虽然是说外感咳嗽,但患者的体质不可不究。就临床而言,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大抵体丰肉柔,阳虚之体,本来就多湿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较易为风寒之邪伤;而形瘦色苍,阴虚之体,本来就多燥多热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是以风热、燥热咳嗽,在阴虚体质者,常须照顾到阴分,叶天士处方中常选用玉竹、沙参、花粉、麦冬、蔗浆等一、二味,就是这个道理。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直须扶其阳。郑钦安说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或淡白,而喜热饮热食,身无发热,吐白泡沫痰,尤喜食辣椒、姜等热物。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我曾治过这样一些病人,咳连数月,吹点冷风,沾点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疗经过,大都如郑氏所云,所用无非市俗之杏仁、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橘红、苏子、枇杷叶,一味杂投,治成“坏病”了。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其阳,散其寒,咳嗽即愈。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病为标,人为本”了。今年冬季温暖,寒水受热而成阴霾,气不当令,多发瘟病。瘟病易从肺入,包括呼吸道和皮肤。表现为咳嗽、舌苔白、满、腻、舌头红,鼻梁青红筋明显。食欲不振,一部分会发热,多数是持续低烧,在38.5以下。预防:健脾清胃、扶正祛邪。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可用姜、萝卜两大奇“药”,所谓上床萝卜下床姜,以姜发湿毒,以萝卜清肠胃。另外还可以根据实则泻,虚则补的原则,调整身体平衡,使外邪不能进入。可以用太子参、莲子(带芯)、红枣、桂圆等等,各依身体、药性而用。(一个简单用法:太子参1-2根、白术1片、茯苓4-5块、甘草5片、桂圆6枚、红枣3枚、姜一小片。如果贫血加当归一片、白芍一片;以前病多,气虚厉害,加一次黄芪;积食加山楂。加水500ml煮。这些不用总喝,喝两三天就可以,如果药味浓,加水到味道好喝,当水一天喝)保健方面,不可穿太热,忌食肥腻甘厚,粗茶淡饭,萝卜白菜保平安。春节将近,特别注意。通常人们常以为咳嗽因口呼吸感染导致,而不知后背肺俞是肺经交合之处,受邪必咳,口入邪多胃病,背入邪多肺病。所以经常按摩后背,平时特别注意后背不可潮湿,以防生寒。当然,全身皮肤受风寒,皆伤肺,不可不知。治疗:饮食、按摩可以按照伤寒、发热的方法处理,但需要知道这不是普通感冒,应在治疗同时,注意清体内湿毒,要点还是调脾清湿毒为主。应急药物当推王氏保赤丸和益生菌,再按情况用汤水调整。同仁堂小儿清感灵片、儿感清口服液也可以。汤药坚持以前说的好喝为准,如果一定要克数就是2-3g。桂枝、炙甘草、防风、炒白术、茯苓、红枣、姜。清淡些当水喝。切忌荤腥油腻,生冷重甜。小儿便秘、湿疹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根本在于脾胃。一、起因小儿便秘主要是脾胃问题,另外也有肾和肺的问题。关于脾胃问题,可以参考《小儿脾胃》有讲到便秘问题。便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问题在脾胃,多见不消化物。2、气虚,导致的大肠运动不足,大便不能出,不干,但不能每天大便。3、阴虚,导致小肠热,大便干燥,干而如球。4、血虚,血虚与阴虚相通,大便干而如球。以上几点经常相互影响和转换,综合治疗应当健脾滋阴为主,目的还是补血气。切不可轻易用寒凉药物泻下,否则越来越糟。辩证阴虚内热型:大便全干,球状,口干舌苔干,是伤内热或阴虚内热导致,可以先滋阴、清内热再健脾;脾虚基本型:大便前干后稀,是脾虚导致,健脾;气虚型:大便正常但几天一次,是肺气虚,健脾补气,加强运动;脾虚湿型:还有食欲不佳,舌苔厚腻,为湿热便秘,应健脾祛湿,这种湿热便秘的孩子还容易咳嗽哮喘,同理,伤于湿困脾土。小儿便秘的主要原因在肠胃虚,最初都是脾胃虚导致,如再用泻药治疗这类便秘,就更加严重。治疗:便秘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运化为主,消导为辅,促进消化通道各处以及辅助脏腑的运化功能。关键位置在脾、肺、肾。食疗:参考滋阴补血方法。红枣、黑木耳、当归水。冬瓜汤、白萝卜汤,以及各类蔬菜。多吃黑色食品。阴虚内热型,可以多吃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品。还可以用淡竹叶、麦冬等生津。脾虚型,可以用红枣、芡实、藕等。气虚型,可以用黄芪等。湿气型:薏米、茯苓综合用黄芪、红枣、黑豆、山楂、黑木耳汤。水果纤维素和水分对便秘有直接好处,另外性寒的水果也能较快通便,润肠的水果也可以。多吃水果或喝果汁可以较快解决便秘,推荐橙子、香蕉、芹菜、藕、白萝卜。母乳喂养的,母亲喝橙汁效果明显。但要注意,这类水果多属寒,不宜大量用,否则伤脾。用药:所有药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不能长期用。王氏保赤丸:促进大肠蠕动,清热泻下为主。参苓白术丸(小儿用启脾丸):补脾、气。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大山楂丸益生菌其他:运动最重要,可以提升气血,促进消化。按摩后腰,可以提肾气,生津滋阴,帮助排便。婴儿可以用被动轮蹬腿,大人帮助做自行车运动。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排便,但应少用,并控制力度。如果脾虚便秘预防:奶粉是报告中导致便秘比较多的诱因。因奶粉属火,燥热夺津,所以这类多是阴虚型便秘,注意补充水分,但不要用白开水,而应用有东西的汤作为生津用,如大米、黑豆、菊花、蔬菜等,可以帮助身体利用水分。单纯白开水,反而可能加重问题。长期阴虚便秘就会伤害肠胃,所以提早解决。肉食多,蔬菜少,肠胃压力大,要注意多吃粗粮。其他夺阴津的食物。小儿之病,多有发热,所以先了解发热,以后一切疾病就比较容易分析了。发热不算一种病,只是一种现象,所以不要见热即退,而应该分析发热原因,从根本解决发热问题。否则一味退热,或令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或令病邪深藏体内,治不彻底。很多人一遍遍用退烧药,却从不找根本原因,最后归结为小儿体弱发热。一味xxx,后患无穷,必从根本寻解决和疏导方法,治国如此,治水如此,治病也如此。《黄帝内经》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实者,热也。”《幼幼集成》将小儿发热简单分为四大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一、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小而不可发大汗,易伤元气,以后再说)。二、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三、虚热: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四、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小儿热可辨。1、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2、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3、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4、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5、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6、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7、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东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8、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东加炮姜。9、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东加当归、白芍。10、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11、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12、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炸,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13、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东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14、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15、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以上仅为发热纲目,了解后多有裨益。实际应用中,病有多变,以后逐一解释,以求简便易懂。就以往经验看,常见小儿发热主要是积食、风寒、婴儿急疹、生长热(如长牙)、惊吓。只要掌握好这几种就可以应付日常问题,以后一一重点分析,发热各有原因,应辨别情况治疗用药,其中风寒需立刻用药食调养,其他不用紧张,不可以一概点滴、杀菌,徒伤身体遗后患。 文内所列药物均为《幼幼集成》所载验方,本人并未尝试,慎重使用。载药方在此,目的是让家长能对疾病与用药有所了解,并不建议立时应用。如需应用,必能辩证,才保安全,不知辩证,一律不可用。
更多精彩内容:咳嗽 可以 治疗 问题 注意 用药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为“咳嗽湿疹便秘拉肚发烧等宝宝常见病中医食疗”说几句吧

评论内容:发表评论不能请不要超过250字;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我们 - 供应商加盟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2023 yr.pinna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17育儿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40004号-1